洗腦教育:將巴勒斯坦民族非人化 兩年前的十月,哈以衝突爆發後,以軍大舉進入加沙狂轟濫炸,學校、醫院、民居全不放過。同年十一月,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在社交平台X上傳了一段以色列兒童唱歌慶祝以軍大殺加沙巴人的視頻,他們開心地唱着“一年之內”要把巴勒斯坦人“消滅光”的歌,此視頻惹眾怒,廣播公司悄悄把視頻移除。 巴勒斯坦裔加拿大人權活動家、獲獎電影製片人兼自由記者里法特 · 奧文解釋此一現象:看到以色列兒童慶祝加沙種族滅絕請勿震驚,這是以色列一直向其兒童進行洗腦教育的結果。在以色列教育體系內,所有同巴人相關的論述,都說他們不算是人,因而不值得同情憐憫。大量證據顯示,以官方幾十年來對國民,尤其兒童,在意識形態上灌輸,抹殺巴勒斯坦民族的人性。 以色列一位學者在其著作《鏡子中的醜陋面孔:希伯來兒童文學中的民族刻板印象》中,分析了由一九六七至一九八五年間,以色列出版的約一千七百本希伯來文兒童讀物中,多達五百二十本內含對巴勒斯坦人的羞辱性負面描述。當中六成六把阿拉伯人描述為暴力的,五成二描繪為邪惡人物,三成七是大話精,三成一是貪心鬼,兩成八是雙面人,兩成七是背叛者。持續不斷的負面描述,形成了幾代以色列人眼中的巴人是沒有人性的民族,是危險的“他者”。 傑出的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兼文學評論家愛德華 · 薩依德,在其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巴勒斯坦問題》一書中,也闡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以色列文學都有英勇的猶太人角色,故事總是以殺死卑鄙奸詐的阿拉伯人,或純潔的猶太男孩打敗了膽小鬼阿拉伯人為結局。 (加沙戰爭引起的道德拷問 · 十六) 沈 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