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枝花 讀過一段文字,是以數目寫景的,由一至十,寫盡鄉村景物,文云:“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水亭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果略加修改,這篇文章是寫澳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橋樑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的,澳門幅員不大,一去二三里,可以觀察到全景,全文最多的數字是“八九十”,多在哪方面?是八九十枝花。我心目中認為那麼多的“花”,是象徵澳門的大學,以整個澳門的面積計,有如許多的大學,則再不是文化沙漠了。 《禮記》中的名篇,古代認為學習道德之入門正是“大學”,乃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是顯明做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要達到這境界,其實有先後的次序。那次序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於格物。 這段話應該倒轉過,先是要有誠意,正其心,繼而修其身,再而齊其家,然後治其國。文章強調先致其知。有了知識,然後接觸事物。 《禮記》這篇文章,轉彎抹角強調“致知”是為了接觸事物,故得“致知在格物”,它是有步驟進行的。首先是正其心,誠其意,要是心不正、意不誠的話,林則徐有過這樣的話,大意是說:心不正,意不誠,讀書無益。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