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新書封面 ![]() 嘉賓主持新書發佈會剪綵儀式 ![]() 論文集部分作者向讀者分享研究心得 集澳碩博論文 分享研究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新書發佈 【澳門日報消息】由文化公所出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研究學會策劃的《澳門碩博士論文叢書——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昨舉行新書發佈會,書籍主要來自該書主編張澤珣指導部分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探討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期望藉此把相關研究與更多人分享。 新書發佈會昨日下午三時半假塔石體育館“二○二五春季書香文化節”展場舉行,立法議員陳浩星、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理事長王國強、星光書店執行董事廖子馨、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該書主編張澤珣主禮。 張澤珣致詞稱,該書是其在澳門大學任教以來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研究內容探討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期望藉由該書的出版與更多人分享研究成果,並藉此引起學界對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視,對澳門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起積極作用。 研鐘鼓樓文化形象 同場,論文集部分作者到場與讀者分享研究心得。《建築遺產的文化形象建構研究——以鐘鼓樓為例》一文作者王豆分享稱,此次對鐘鼓樓的研究源自於對城市空間中古建築的關注。鐘鼓樓作為現今城市空間中的文化地標,不僅被完整保護,甚至在一些城市中出現重建鐘鼓樓現象。研究表明,鐘鼓樓在當下社會的文化性培植,離不開中國傳統禮治文化的養育土壤。 析莫高窟色彩文化 《探析敦煌莫高窟的色彩文化——從第二百五十四窟談起》一文作者卞一涵介紹研究聚焦於北魏時期中心塔柱窟的典範第二百五十四窟,探討色彩在空間中的觀看方式以及與佛教經典的關聯,討論其文化內涵。從繞塔禮儀的視覺引導,到千佛與故事畫的象徵體系,二百五十四窟以其獨特的藍、赤、白等色調始終串聯起空間、經典與修行者的心靈共鳴 ,期望透過研究為理解絲綢之路上宗教藝術與文化提供新的視角,也希望喚起當代對文化遺產的敬畏與傳承。 門口土地粵港失傳 《澳門民間“門口土地財神”的研究》一文作者余玉輝分享稱,其研究對象是家傳戶曉的門口土地財神,這種信仰以往常見於粵港澳地區,但根據田野調查結果,近年來在粵港兩地這一信仰似乎出現失傳情況,幸運的是,此信仰在澳門仍然非常活躍。期望論文能起拋磚引玉作用,吸引更多研究者運用各種研究方式,發掘門口土地財神信仰的獨特價值。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