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導內需消費 今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有不少“派糖”措施,如長者福利、醫療券、育兒津貼等津助性的措施均有加碼,回應社會對支援措施的急切需求,獲得社會中肯評價。公務員未有加薪,特首表明如每月博彩稅收僅一百五十億元時即面臨財赤,“派糖”是先甜後苦或言之尚早,但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機會和挑戰並存,做好兩手準備,才能有退路。 當前本澳面對消費外流、內需減弱的嚴峻考驗。為激活內需,政府過去曾派發消費卡,亦舉辦了促消費活動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居民留澳消費,取得一定成效。惟活動結束後,居民消費即時“打回原形”甚至減少,活動效應難持續的癥結難解,對中小企商戶又是另一場陣痛。 假期外遊、北上消費是居民慣常選擇,今個復活節假期剛好與周末重疊,“澳車北上”大增。節假日期間在澳的人流、車流減少,日常消費則似乎未受太大影響,超巿、餐廳仍不乏本地捧場客。更有部分居民即使身處異地,也想盡方法參與社區消費獎賞活動,中小企商戶生意得到保障。不過,未來如何妥善引導居民消費行為,不再依靠消費獎賞活動,順利回歸理性和常態化的消費心態,或是重大挑戰。 今份施政報告對促消費落墨不少,不僅釋出優化社區消費獎賞,更維持現金分享不變,兩項促進消費的推手,提升居民獲得感,也一定程度保障中小企生意。曾有意見提出,政府宜硬性規定現金分享中的一定佔比需用於本地消費,但因牽起部分人抵觸情緒而“冇下文”,尤其不少人傾向把該筆現金用作外遊或儲蓄,導致本地資源難有效流入本地巿場。 在財政“掹掹緊”的前提下,要政府再派發“消費卡”促消費不切實際,倘引導居民在所獲發的常規津助部分須用於本地消費,則可有效撬動內需。如長者的消費場景多數集中在本地市場,可先以長者津助為切入點,既可測試市場水溫,也有效拉動內需。只要發放渠道和使用上方便到位,可成為資源用於本地的一項重要支持體現。 春 耕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