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雜談)眉目傳情

眉目傳情



    風流眼三字,原本是指一種生理現象。老百姓不懂什麼淚囊啊淚腺啊,就把迎風流淚的現象說成風流眼。但就這三個字給出的畫面,卻能生發出眉目傳情的聯想。不要說眼兒媚這類直白的詞曲牌,就拿明眸善睞、眉目傳情、暗送秋波這幾個成語來說,已算得上典型的風流眼了。

    在《詩經》中,有多處描述眼睛的傳神之筆。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在那時,還沒有出現秋水、秋波之類的字眼。秋水最初是《莊子》一書的篇目,全文採用寓言對話的方式描繪自然之道,闡述人間大道,既有文學性,又有哲理性。那麼,從何時起開始用秋水比擬潤澤明亮的眼睛?為何不用春水而用秋水呢?前者議論紛紜,多數認為始於唐朝,如,白居易、李賀等都有這方面的詩句,唐以降沿襲成規。相比較而言,秋水如鏡清澈見底,春水如潮稍顯渾濁。儘管也有眼含春水之說,但卻並不多見。

    若將眉目傳情看作是風流眼,那麼,在我國古代詩文與戲曲中,描述眼神方面的佳句數不勝數。

    盈盈秋水這一成語,意思是眼神包含感情,儘管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也出現過,但早於他的柳永在《雙調 · 尉遲杯》一詞中已有完整表述:

    寵佳麗。算九衢紅粉皆難比。天然嫩臉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態、欲語先嬌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憐才深意。綢繆鳳枕鴛被。深深處、瓊枝玉樹相倚。困極歡餘,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情味。風流事、難逢雙美。況已斷、香雲為盟誓。且相將、共樂平生,未肯輕分連理。

    再往前推,在魏晉曹植的《洛神賦》中,還沒有出現秋水、秋波的比擬,有的雖然只是“明眸善睞”、“轉眄流精”,但卻把眼神的動人之處描繪得非常生動。東晉陶淵明在《閒情賦》中寫的是:“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與曹植比看似稍遜一籌,其實也難分軒輊。

    撇開年代先後不談,把風流眼描繪得生動傳神,且明白如話的詩句,要數《長恨歌》和《西廂記》。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諸位可以品咂一番,這樣的描述算不算風流眼之最呢?

    眉目傳情是人類共有的生理和心理機能,有時,無須開口,僅靠飛眼就能傳情達意。記得《天方夜譚》中有一對青年男女被囚,嘴巴也被塞住了,於是乎,“一個用眼神作速寫,一個用眼神作快讀”。由此可見,把眼睛比喻為心靈窗戶,簡直太恰當了。



    王兆貴



78

鮮花
13

握手
33

雷人
87

路過
17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