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大師的足跡 清光緒六年九月二十日,一個男嬰在天津河東地藏庵一官宦富商之家呱呱墜地。男嬰的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學名文濤,字叔同,後以字行。李叔同於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遁入杭州虎跑定慧寺削髮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下午四時,弘一在泉州不二祠晚晴室寫下“悲欣交集”四字,是為絕筆。十月十三日晚八時,大師圓寂,俗齡六十三歲。 叔同在民國是一位傳奇人物——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曾開風氣之先,是最早將話劇引入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先驅,主編了我國第一本音樂期刊。叔同本有佛緣,他出身地是地藏庵似已隱約透露出個中端倪,皈依佛門後弘一逐漸淡化世俗身份,關注點轉向佛法修行與普度眾生。但大師開課講經時座後就張掛一幅由其親書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大師出生的河東地藏庵,因行政區劃變化,舊址為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胡同。我故家就在河東,少時常到糧店街附近玩耍,常聞長輩說起大師,恨時代懸隔無緣拜識。因意識形態原因大師臉上多年蒙有一層面紗,真正讓國人開始了解大師一生事蹟,還是拜改革開放所賜。李叔同紀念館建起後,那裡更是我返鄉流連之地。 大師圓寂地在泉州不二祠。泉州古稱溫陵,因氣候溫和、地多丘陵得名。不二祠原為紀念唐代泉州首位進士歐陽詹而建,詹被譽為“開閩文脈第一人”,祠稱“不二”,寓意“文章獨步,無有第二”。祠曾有朱熹題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原祠位於泉州舊城,後改為溫陵養老院。多年前我曾到訪泉州,拜謁溫陵養老院,前往清源山彌陀岩瞻仰弘一法師墓塔。塔內安放着高僧一半舍利子,另一半安放在虎跑定慧寺。塔正門頂刻着“弘一大師墓塔”,橫批“無相可得”;門兩邊刻有弘一手跡:自淨其心,有若光風霽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師。 弘一在溫州十餘年,慶福寺(又稱城下寮)是其主要駐錫地。我今到溫州,專門瞻仰了弘一住過的寶嚴寺。寺遠離塵囂,利潛心修行。寺內有一幽靜小院,亦名“晚晴”。弘一將居所命名為“晚晴”,取自李商隱“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寓意晚年心境澄明。晚晴院是一座兩層磚木小樓,堂屋迎面是弘一巨照,兩側有其手書的對聯:常飲法甘露,安住寶蓮華。樓左院牆有印藏,識云:弘一大師出家前將常用印贈於西泠印社並鑿壁庋藏於鴻雪徑崖璧上,共計九十六印面。大觀園有花塚,晚晴院有印藏,引人遐思。 一九一五年冬,叔同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破產,來向叔同道別,漫天風雪淒涼世界,叔同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一百一十年過去了,《送别》傳詠不衰。 周 荐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