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自己的雨雲 狐狸掉進了一個漆黑的地洞裡,頭上有一片下着雨的雲。聽到牠的呼救,山羊從光亮的洞口探頭看向狐狸,同情地說:“這也太慘了。你要吃件三文治嗎?”熊從下爬到地洞裡,坐在狐狸身邊,召喚出一片雨雲到自己頭上。熊指了指自己頭上的雲:“我也曾被困在雨裡,我懂你正在經歷甚麼,你並不孤單。” 這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談及青少年心理輔導,解釋“同理心”時講的小故事。在青少年面前,家長、師長、社工,或任何一個由上而下看待他們的角色,因為擁有更多人生閱歷和經驗,或站在“教導”的立場,難免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視角套在他們身上,而不是同理他們的處境。“我們當年過得更艱難”、“這只是小挫折而已,未來還有更多的難關呢”、“雖然朋友和你絕交,但至少父母和老師都愛你”。就像當一個人吊在半空、正用雙手死命抓住懸崖邊緣時,我們還手拿着名為“希望”的氣球站在懸崖邊,氣定神閒地教那個即將掉進深淵的人騰出一隻手抓住氣球的細繩。 無論是青少年或任何一個在黑暗裡淋雨的人,其實並不需要人指點他們如何擺脫頭上的雨雲。他們往往很清楚何處有光,哪裡萬里無雲,但此刻最想要的是,那些愛自己的人能陪伴坐在黑暗裡,甚至會告訴他們:我懂,因為我也曾被雨淋到渾身濕透。 但同理心是一種很容易讓自己受到傷害的雙刃劍。為了能與對方建立連結,我們必須召喚出內心的相似感受。因此我們走進黑暗提供陪伴時,要同時留意自己的內在情緒信號,適時收回自己頭上的那片雨雲。那不是把對方獨留在雨裡,而是在說:我也曾經歷大雨,只是現在我的雨已經停了。我會繼續在這裡陪你,直到你雨過天青。謝謝你願意讓我陪伴。 波 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