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方案”可增添路環發展活力 據了解,路環“兩湖方案”正開展施工前期工作,此項工程受到廣大居民關注,包括工程規劃方案如何、施工過程對鄰近居民、營商環境和遊客會產生甚麼影響、工程完成後會帶來哪些好處等。本人目前也擔任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十分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和都市更新,所以嘗試以工程、文遺、都更等多角度說明“兩湖方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根據資料顯示,此項工程施工期約九百天,坊間有意見擔憂施工期間的噪音、交通改道等問題,會影響得來不易的旅遊氣氛和營商環境。我們建議政府部門和施工單位與當地居民加強溝通,與居民代表建立聯繫,並提前把施工計劃及階段節點向居民講解說明,把造成的不便降至最低。設立廿四小時投訴熱線及專責小組處理居民反饋,定期召開說明會,公佈工程階段性成果,如堤防建設、景觀湖完工期等,讓居民了解工程進度。 在二○一九年四月城規會上,工務局簡介路環荔枝碗沿岸防洪整治方案,包括建設堤岸及景觀湖兩個方向。在安全和景觀之間的平衡上,委員多數支持景觀湖方向。本人也是當時會上支持“兩湖方案”的多數委員之一。 根據工務局介紹的整治規劃,景觀湖方案由舊船廠外緣設置堤岸至海關後方高地,形成景觀湖,岸頂設計高程四點五米,擋浪牆設計高程五點四米,堤頂設置步行通道,堤上設置水閘調蓄。政府規劃“兩湖方案”是以二百年一遇標準建設堤防及景觀湖,遠高於舊有設施的抗災能力。 綜合多方因素考慮,“兩湖方案”確實可行及有其必要性,從防洪防災方面而言,全球極端氣候日益增加,路環市區臨近海域兼地勢較低,颱風及天文大潮期間,經常發生海水倒灌、大浪湧上路面,加上受橫琴發展影響,海底愈來愈淺,沿海路面經常因大潮而水浸,影響交通和景觀風貌,對居民、商戶和遊客都造成困擾,澳門形象和旅遊業經濟也會受打擊。路環沿岸的譚公廟、荔枝碗船廠片區等歷史建築,經常受海水侵蝕,不利文物保護,防洪工程不僅關乎民生,也是保護澳門文化遺產的必要措施。 隨着荔枝碗船廠片區不斷修輯整頓,周邊環境確實有必要進一步優化,開發新的旅遊元素和打卡景點,而“兩湖方案”不但有防洪防澇功能,方案計劃打造荔枝碗、十月初五馬路兩處景觀湖及親水步道,結合路環現有生態資源和老漁村特色風貌,可發展為集防洪、休閒、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旅遊節點,可吸引投資、創造就業(如餐飲、文創產業等),對路環城區的旅業和商戶持續發展更有利。路環和橫琴一水之隔,路環市區和長隆主題公園隔水相望,如果在路環能設置如內港碼頭和灣仔碼頭相通的口岸功能,把“兩湖”區域納入深合區文旅合作項目,例如跨境生態旅遊線路,兩地旅遊資源互助互利,更能促進琴澳融合和同城化體驗。 從城市規劃和持續發展角度考慮,“兩湖方案”的確是值得支持發展的項目,是澳門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項目,可解決路環市區長久以來的缺憾,為路環注入新的經濟活力。建議政府以科學規劃與透明溝通去消除疑慮,盡快落實這項利民工程。 工程師學會會長 胡祖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