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造深遠海養殖工船舉行命名儀式 ![]() 江門打造“漁業養殖航母” 全球首艘 命名“灣區伶仃”號 江門造深海養殖航母年中交付 【本報記者江門電】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承建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近日舉行了命名儀式,計劃今年六月交付使用。 年產能三至五千噸 “灣區伶仃”號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珠海澳龍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總包,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集智能養殖、節能環保、漁旅融合於一體的超級養殖平台。該船總長一百五十五點八米,型寬四十四米,型深二十四點二五米,設計吃水十六米,最大養殖吃水二十米,養殖水體達八萬立方米,設計壽命三十五年。該船設有十二個獨立養殖艙,年產能可達三千至五千噸,相當於陸地五千畝魚塘的產量。 “灣區伶仃”號採用多項創新技術,在船體結構創新上,採用全球首個船型首尾與柱穩式框架鋼結構船身融合構型,創新結合船舶和深遠海鋼製網箱技術,獨創水體自然交換技術,可實現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環,並能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大幅降低日常運營的能源成本,實現錨泊零碳養殖,打造成為“漁業養殖航母”。 十二級颱風可自航 江門航通負責該船建造的項目經理萬偉偉介紹,該船配置電力推進系統和智能養殖系統,可自主航行尋找最佳養殖區域並自主躲避颱風,實現“海上遊牧”,縮短養殖周期,避免自然災害,提升經濟效益,助力國家向深遠海養殖縱深發展。該船續航里程可達二千海里,採用DP定位系統,確保船隻在航行和錨泊時的安全、高效、精準,具備十二級颱風下的自航能力。 “灣區伶仃”號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養殖,構建“陸海聯動”管理體系,支持遠程一鍵投餵、科學餵養,能夠實現自動收魚,可自動定期清理網箱附着物,致力於打造“移動深海糧倉”。 促“漁業+文旅”產業 此外,該船還具備垂釣、水上運動、研學等多種配套功能,停泊時最大登船人數一百九十九人,建成後可聯動海島旅遊產業,打造“漁業+文旅”新模式,推動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 “灣區伶仃”號是江門航通承建的又一世界級海工重器,也是“江門造”海工重器邁向世界級的又一代表項目。“灣區伶仃”號下水後,將在距離海岸線四十多海里、水深四十多米的無污染海域開展養殖,開啟我國深遠海智能養殖的新階段。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