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多支柱保障與市場化並行



陳建新

    人口老齡化的澳門選擇:



    多支柱保障與市場化並行



    隨着疫情過去,澳門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本地經濟和社會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拓展發展空間,特區政府藉着合作區等政策突破,例如,“澳門新街坊”項目及“橫琴澳門新街坊衛生站”的設立,藉着跨境協作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透過市場化模式推動長者服務。在推出政府長者公寓的基礎上,研究私營長者公寓的長期需求,為經濟條件較好的長者提供更多選擇,亦為銀髮產業創造發展空間。此外,藉着長遠規劃讓澳門養老保障和服務有更好發展。例如《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二○一六——二○二五年)》已進入最後階段,完成率達百分之九十五,並將於今年展開下一階段規劃的公眾諮詢,期望可以藉着下一個十年行動計劃,讓澳門養老保障和服務有更好發展。

    然而,作為微型經濟體,澳門正面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土地資源有限、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因此,特區政府需要為此及早尋求對策。

    澳門的長者保障體系近年不斷完善,特區政府參考世界銀行的多支柱養老模式,致力構建可持續的退休保障制度。其中,《澳門社會保障制度給付恆常調整機制》引入“牽引性指標”、“制約性指標”及“基本養老保障水平”,以提高調整機制的透明度。值得關注的是,基本養老保障水平設定了“養老金加敬老金不低於最低維生指數”的原則,以確保長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澳門亦在二○二一年提出將“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轉為強制性,但因疫情及經濟環境影響,相關時間表有所調整,反映政府在政策推行上需兼顧現實條件,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澳門的公共財政仍高度依賴博彩旅遊業,使社會保障體系的穩定性面臨挑戰。因此,民生福利政策需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財政收入等多方面因素,平衡好短期支出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同時,國際經驗顯示,部分發達地區曾因養老金財政壓力而削減福利或延長退休年齡,甚至引發社會動盪。為應對這一挑戰,不少地區都將養老保障體系擴展至第三支柱,即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從而積極發展養老金融產品,鄰近地區如香港已推出“安老按揭計劃”和“銀髮債券”等金融工具,將老齡化挑戰轉化為產業機遇。

    在長者服務方面,澳門現行模式主要分為家居養老、社區養老及院舍服務三大類。為實現“原區安老”目標,政府加強家居與社區服務的融合,例如升級“平安通”支援系統,並由衛生局與社會工作局合作推出“安老院舍遠程門診醫療服務”,延伸現有的外展服務範圍。

    此外,新建的長者公寓引入樂齡科技及無障礙設施,結合數字化發展策略,進一步拓展服務空間。特區政府為更有效應對長者服務,甚至挖掘隱蔽長者需求,將會進行相關入戶調查,從而更有效掌握長者的需要。

    然而,澳門的土地及人力資源限制,使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瓶頸。可以預見合作區成為突破關鍵,廣東省近年積極把握國家倡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跨境養老服務。橫琴憑藉政策創新優勢,有望與澳門形成更緊密的協同效應。內地多個城市在康養產業及樂齡科技應用方面已具備較高水平,澳門若能善用合作區平台,聯動大灣區產業鏈,將可開拓銀髮經濟的新增長點。

    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在於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養老服務亦不例外。以“錢跟人走”的原則推動長者服務市場化,並且創造更大銀髮產業發展空間。內地多個城市已推行“長期護理保險”,香港則實施“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香港服務券更延伸至鄰近內地城市。養老服務趨向專業化及金融化,故跨境養老服務涉及專業認證、支付結算等問題,粵港澳三地為此共同制訂養老服務“灣區標準”,目前主要涵蓋家居養老領域,未來將逐步擴展至社區及院舍服務,推動灣區養老服務向高質量發展。

    總體而言,澳門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雙重挑戰與機遇,透過制度創新、科技應用及區域協作,有望在保障長者福祉的同時,培育更具活力的銀髮經濟生態。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陳建新



5

鮮花
89

握手
10

雷人
25

路過
2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