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聲色點擊)暗中偷負去

暗中偷負去



    上星期是清明,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從《荊楚歲時記》裡爬梳,方知這日須斷火冷食,百姓嚼着杏仁粥與青精飯,喉頭嚥下的不僅是寒涼,更是對某種玉石俱焚品格的沉默追念。千年以降,灶神牌位前的香灰已冷,唯餘綿山一脈焦土仍在記憶裡悶燒。

    介之推的名字總讓我想起刀刃——不是割股啖君時的匕首,而是削去功名慾望的利刃。當重耳流亡車轍間飢腸轆轆,他割下的是血肉,更是將忠義烙成血淋淋的決絕。十九年後晉文公封賞群臣,這人卻負母遁入綿山煙霞,寧作青松下的焦骸,不為金鑾殿上的冠纓。火焚三日後,人們發現他緊抱枯柳,脊椎彎成問號的形狀,彷彿在詰問:品格是否能經受權力的燎原之火?

    黃庭堅寫“士甘焚死不公侯”,七字如鐵釘楔入史冊。蘇軾更妙,借莊子典故嘆“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將介之推的隱遁昇華成天地間某種靜默的道德重力。翻開唐詩,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以絢爛襯托禁火之寂寞,孟雲卿“貧居往往無煙火”道盡寒士與寒食的精神共鳴,至若杜甫“田父嗟膠漆”,更是將冷灶荒村寫成時代的隱喻。寒食從來不只是民俗,而是士人骨頭裡的燧石,等待某個暗夜迸發火星。

    而今便利店的冷凍櫃裡陳列着微波爐飯盒與各式快餐,誰還記得熄滅灶火背後的重量?介之推的名字被錄進教科書某頁,成了清明連假前無人在意的註腳。或許我們真正遺失的,不是禁煙禁火的儀式,而是那種敢於在功名鼎沸時轉身離去、寧願成為灰燼也不作裝飾的勇氣。

    清明那天傍晚,鄧教授傳來題圖句對聯的下聯,我只想了想,便應對了上聯,合如是:“年年寒食瞻賢德,歲歲清明盡孝思。”暮色中,我咬一口便利店買來的冷凍三文治,忽然隱約聽見了綿山焦土深處,傳來柳炭折斷的脆響。



    王    和



76

鮮花
22

握手
87

雷人
36

路過
4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