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劇以低音大提琴手獨白展演被邊緣化處境 ![]() 王耀慶主演《低音大提琴》 王耀慶再臨澳門演單人劇 日前觀看了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單人劇《低音大提琴》,這部改編自德國帕特里克 · 聚斯金德的同名劇本,以獨特的獨角戲形式探討個體在集體中的困境與自我追尋。該劇由楊溢執導,王耀慶主演,由一位長期失眠的低音大提琴手的獨白,展現了一個“被邊緣化”的藝術家形象。低音大提琴是交響樂中“不可或缺卻鮮被關注”的樂器,隱喻了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矛盾——既是集體根基的一部分,又因缺乏獨奏光環而陷入身份焦慮。王耀慶的獨白貫穿始終,既有對音樂理想的執着,也有對愛情、事業與階層束縛的掙扎。 此次沉浸式體驗中,王耀慶需獨自撐起九十分鐘的舞台,通過大量獨白與肢體語言構建角色的內心世界。他不僅要精準把控台詞的節奏,不管是自嘲還是情緒崩潰,不管是健忘、煩躁、失智都合情合理。獨角戲除了舞台給予他的回應外,他和舞台上所有道具的互動也不斷吸引着觀眾。當中既有對藝術的熱愛與幽默自嘲,也有壓抑的憤怒與脆弱。突然的沉默或急促的踱步,甚至是音樂響起時角色的轉換都為此劇製造了張力。 雖然整個劇本下來稍顯“平鋪直敘”,缺乏戲劇衝突,導致觀感有些冗長,但我更關注王耀慶鬆弛的台詞與細膩的情緒轉換。相信當晚他的粉絲們定會認可這樣一個將中年男性的失意演繹得既真實又詩意的王耀慶,我想這也是王耀慶以“人保戲”的方式賦予角色靈魂的重要體現。這部單人劇能夠對個體存在困境進行剖析,讓我再次感受到通過劇場,我們看到了自己、他人甚至是世界。劇中反覆出現的“無法擺脫的階層束縛”與當代社會中的“內捲”焦慮形成呼應,而主角的掙扎也正好映射了現代人面對理想與現實落差時的普遍困境,觀眾可以通過藝術持續保持反思、學習的能力,對於個體異化、藝術價值與生存意義的探討,我想今天依然具有跨時代的共鳴。 文:一 那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