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不一定錯 親戚抱怨孩子背誦時常有張冠李戴情節,又歪理多多,讓她大感挫折,連親子關係也大不如前。印象中,侄仔一向聰明,雖然偶爾頑皮,卻不乏奇思妙想和鬼馬創意,於是,趁着周末,我自動請纓幫侄仔溫習。 接過親戚打印的中文工作紙,內容主要是古詩詞,字數雖多,但難度不大。隨口一問“野火燒不盡”,侄仔不假思索“春風吹又生”,問曰“人面不知何處去”,答道“桃花依舊笑春風”。侄仔回得輕而易舉,不過二十分鐘,便已經完成工作紙。其中,有兩道題答得相當有趣:一道問“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下一句,他在“每逢佳節倍思親”和“鄉音無改鬢毛衰”之間猶豫不決,最終選了前者。另一道問“垂死病中驚坐起”的下一句,他則在“A巴山夜雨漲秋池”,“B扶搖直上九萬里”,“C暗風吹雨入寒窗”和“D仰天大笑出門去”選了B。問及他的答題思路,侄仔認為少時離家的詩人固然掛念家中親人,但畢竟半生於異鄉奮鬥,在當地同樣有親如手足的故人,因此不管身處何地,每逢佳節均心繫彼岸親友,故選擇前者。至於另一道題,他認為詩人既然在患病時仍能坐臥,顯示其病情誇大成份居多,四個選項中以B項採用誇張手法,加上“垂死病中驚坐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四個選項中最為押韻,故應當選。 這兩道題中,前一道出自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後一道題出自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侄仔的回答儼然平地一聲雷,他爸媽黑着臉站在一旁,一副“你看吧”的無奈表情,我卻覺得小朋友的解釋似有幾分道理,尤其他脫口而出的吟誦又是那樣“天衣無縫”,以至我一時間竟忘了這兩首詩的原文。 望着他們搖頭接連離開房間,侄仔又以“仰天大笑出門去,歸來倚杖自嘆息”和“勸君更進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成功地令李白、杜甫、王維在現代crossover,亦讓我回憶起從前學習古詩,多是為了應付測驗考試而死記硬背,倒不曾思考還能有這樣的“跨界串燒”。中國的詩詞不乏情思鄉愁與家仇國恨,動不動就“國破山河在”、“雙淚落君前”、“商女不知亡國恨”,詩人的複雜情感對現代孩子而言確實費解,無奈又要應付師長的作業和父母的“加餐”,有時只得囫圇吞棗。侄仔的分析雖非標準答案,卻有理有據且甚具創意。這種創意,誰知會否成為未來的探索與創新之路的一顆寶貴種子?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只是,我由衷的欣賞與稱讚並沒有加強他的自信心,反而令這位五年級小男孩一度手足無措,主動指出其答案的謬誤之處。“不要緊”,我告訴他,工作紙的標準答案只得一個,但未來若遇此情此景,正確答案可以有很多。 蘇九齡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