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手機責任在於家長 六至八歲小孩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以至家長需要求助,首先要認真檢討的便是家長本身:這歲數的小孩根本就不應擁有手機及電子產品。嚴苛責問一句:沒有供應,何來上癮?在公交上常見父母或帶孩子的老人家主動給小孩電子奶嘴,在街上看到眾多戴眼鏡的幼童,都令人感到心痛。 教育當局過去多年大力推動校園電子化教育,並且普及至小學階段,卻對硅谷學校開始回歸傳統教育方式、禁止在學校使用電子產品的趨勢不敏感。家校一齊“合作”,讓兒童過早暴露在電子產品及網絡世界中,如今出現嚴重問題,便要出手整治了。 手機成癮固然是嚴重問題:小孩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學業上,浪費寶貴光陰;在毫無抵禦力下接觸不良資訊是更大的問題。幾年前曾有家長談到自家孩子的眞實故事:老師在講壇教學,小學生用平板學習,有人“無意中”刷到“鹹片”,附近同學都看了……聞之驚心。不必追究是哪所學校發生的事,應該檢討和防範如何不讓這樣的事發生。教師的責任是教學,不應分心當網絡監察員。科技之事,可否用科技解決? 家長把手機交給孩子的那一天,就要預期必然會出現不良資訊輸送的情況。所以如果能夠拖延,就盡量拖延,還要以身作則,盡量不在孩子面前滑手機,尤其看視頻。如果工作需要機不離手,就要向孩子解釋爸爸媽媽正用手機工作。用手機閱讀,也應向孩子說明。用餐時最好收起手機,做個好榜樣。 控手機原本是家庭之事,學校只是協助角色。學校在上課及小息時間鎖機,家長應全力支持。互聯網是本每秒都在更新的世界百科全書,家長應長期示範如何正確應用:有不懂的問題上網查,一起討論,良好的使用網絡習慣自然也就建立起來,足以抵禦壞資訊的侵襲。 沈尚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