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質增特色應對少子化 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昨公佈錄取名單,今年登記的幼兒人數又少一截。近年來本澳學齡人口結構性下降形成趨勢,生源續減不僅關乎學額供需的調整,更對教育資源分配、教師就業穩定及教學模式創新帶來新的挑戰,須要當局與教育界更積極思考和應對。 今年幼兒入學中央登記約有四千人,較去年減少六百人,跌幅不低。近年隨着適齡幼兒減少,加上中央登記措施運作成熟,有利於家長為子女成功報讀心儀的學校。登記制度中“最多報讀六所學校”的規定獲絕大部分家長認可,不過有學校建議減少可報讀數量,以減輕家長與幼兒的面談壓力。有關問題須平衡“家長選擇權”與“行政效率”。當局可考慮分階段調整,有序遞減,並輔以更透明的學校資訊平台,幫助家長更精準地選擇心儀的學校。 今年約九成登記入學的幼兒獲錄取為正取生,顯示學額供應充足。然而,有些相對弱勢的學校或因生源不足面臨“縮班”壓力更大,進而影響教師就業穩定。當局之前提出的“教師轉任培訓”與“專業資格認證”,仍須進一步細化實施路徑,協助增加本澳教師隊伍的韌性。 少子化雖然帶來巨大挑戰,但也為教育質素提升帶來機會。學額充足,為“小班制教學”提供了更好條件,以縮小學生學習差異,讓教師更關注個體成長。澳門可參考其他先進地方的經驗,加大教育投資,逐步降低每班收生上限,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教育界須加速特色化與品牌化建設,如因應社會未來發展需要,加強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外語教學、創新學科支援未來產業等。進一步鼓勵學校發展多元教學模式,透過資源投放改善校舍環境與軟硬體設施,打造差異化的教育特色,讓家長有更理性的選擇。 本澳的教育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升級期,生源續減,促使社會正視資源整合與教學創新的必要性。當局須持續以學生福祉為核心,與辦學團體協作,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落實小班制與學校特色化,應對少子化的衝擊,為下一代打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