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會同村 本想去爬板樟山,內子說不如去會同村,早就聽聞那裡是網紅打卡點。於是,乘興而行,如王子猷雪夜訪戴。從車上走下來,但見一堵斷牆掩映在樹蔭下,如遺落在時光裡的屏風。再往前走,頓覺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彷彿進入了桃花源。 村頭有高聳的碉樓,四層樓高,正面塑有“雲飛”灰塑,樓上鑲嵌一座報時鐵鐘。莫氏大宗祠、會同祠、調梅祠緊跟其後,皆為硬山頂、青磚牆,精細的雕飾透露出往日的奢華。其中,閱 · 潮書店入駐會同祠。緩步進去,但見庭院裡栽植花草,擺有石缸、石桌和石凳,讓人真想坐下來捧本書讀,倒杯茶喝。只是此刻,我想走街串巷,想翻開這座古村的書頁。走到村尾,我們又見到一座老舊的碉樓,上書“風起”,這才明白兩座碉樓遙相呼應,原來是為護村禦敵之用。事後才知,創村人莫與京(號會同)出資購買該地,並邀請鮑、譚兩姓鄉人遷居至此。見到有些人家無法負擔建築費用,他還慷慨解囊資助。村民們感激他的恩德,便將村子命名為“會同村”。 主道右邊是別墅樓,大多數是民宿,培訓機構次之。門口庭院種有奇花異草,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兩眼。轉了一圈,但覺路上空蕩蕩的,古村似還睡眼朦朧。我們就轉到主道左邊,從最後一條街走起。猛然抬頭,一戶人家的仙人掌探出了牆頭,卸掉針刺的掌葉綴有嬌艷的紅花,如孤高的舞女擺出倔傲的舞姿,卻不遭人嫌棄。內子忍不住湊過去,張開兩手,笑逐顏開,將這驚艷擁抱入懷。我想,做一棵仙人掌也挺好,拔刺生花,“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仙人掌為我揭開了這座古村保持光鮮的秘密,要是沒有花的陪伴,這老屋注定耐不住蒼老。我們隨意地在三街八巷流連,如翻開一本古詩詞,以腳步來吟誦。 眼前,一座白色舊樓,圍牆、屋頂爬滿了炮仗花,蒙絡搖綴,如披着婚紗的新娘。一枝三角梅爬上窗口,想過來搶鋒頭,可卻敗下陣來。它應該投靠到愛“紅”的人家,那兒門口長滿了三角梅,如奔湧的山泉,急流被染成粉色,噴射而出。那股熱烈的勁,任誰都摁不住。三角梅彷彿在吶喊:“春光太短,我想盡情地開,你就走着瞧吧。”誠然,我欣賞她的張揚,但偏愛柔和靜美。正好路過一座咖啡屋,庭院大門敞開,但見盆栽小巧玲瓏,伴着流水潺潺。 我走進去,但見屋門的大紅對聯是“漫坐老屋懷歲月,細品咖啡憶華年”,而橫批是“與春同醉”。這座古屋將春光留下來,只獻給心儀的客人。 臨走之前,我和內子在一家小店閒坐,點兩杯甘蔗汁。雖然陰雲滿天,日頭倒還暖和。這時,啾啾的鳴叫聲傳來。原來是燕子在敞開的泥窩飛進飛出。老闆娘指着一地鳥糞笑道,燕子在這待了一年半載,還下蛋了,牠們早就把這裡當家了。我嘴裡邊咂摸着“會同”二字,遙想創村人為凝聚村民而慷慨解囊的古風,思慕之情油然而生。 竹 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