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成家 能夠在奧斯卡頒獎台上揚威,應該凱旋回歸、掌聲處處。有誰想到,剛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的導演,回到巴勒斯坦時,慘遭毒打。 《家不成家》聚焦於近年的以巴衝突,由兩位巴勒斯坦記者/導演Hamdan Ballal、Basel Adra及以色列導演Yuval Abraham共同製作。兩個敵對國家的公民,竟能合製戰爭紀錄片,具有衝破種族界限的包容意義。 Basel Adra在奧斯卡頒獎台上呼籲世人對以巴衝突的關注,同時譴責美國的外交政策,希望制止不公之戰,停止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清洗。用影像記載歷史、書寫戰爭、引起世人注意,影片發揮了紀錄片的最大效力。 兩位巴勒斯坦導演從美國載譽回國後不到一個月,以色列武裝組織攻擊位於巴勒斯坦西岸的馬薩費爾亞塔村莊,造成大量傷亡,Hamdan Ballal被帶走拘留,並蒙住雙眼遭到拳打腳踢棍毆。他不懂希伯來語,但聽到武裝者提及自己名字及“奧斯卡”,一切都懂了。 事件引起了國際影壇的關注,並且發聲支援;最後,Hamdan Ballal終被釋放。 電影無罪,拍片有罪?拍一齣紀錄片,竟遭毒打,甚至險死,究竟是怎樣的世界?獲得獎項反被懲罰,反映了以巴衡突的暴力橫行,視人命如草芥。直現巴勒斯坦人處於生死邊緣的危險境界,生命難保。 捕捉事實,卻惹來死亡危機;是人的威脅?還是電影力量的巨大?近年多了導演因拍攝電影而被政府控訴,最矚目是伊朗的Mohammad Rasoulof與Jafar Panahi兩位世界級導演,被政府判刑或軟禁,無奈、悲哀。 《家不成家》在去年柏林影展拿下觀眾票選紀錄長片獎後,再在瑞士真實影展廣角競賽、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哥譚獎、歐洲電影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等獲肯定,讓世人直擊衝突現場。 高 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