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暴力更暴力 小時候對“暴力”的理解,就是動手動腳打人、傷害別人的身體,所以大人會跟小孩子說“不可以打人,使用暴力是不對的”。等到小孩再長大一些,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後,發現打人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在過程中自己可能也會受傷,便學會靈活運用言語。這時候就出現了一條新的告誡:不要口出惡言。 假設每個人都充分被教育過,知道暴力不可取,無論是肢體上、言語上,或精神上,理應能有所收斂。然而,在網絡世界中,一種更為隱蔽卻極具毀滅性的暴力形式正在蔓延。這種暴力沒有實體,卻能在精神層面造成比流血更難痊癒的傷口。 網絡霸凌的可怕之處,在於它能夠在短時間內群起發動無差別攻擊。這種攻擊不僅來自個人,也來自媒體。眼見越來越多媒體為了曝光度和點擊率,隨意發佈未經證實的資訊、截取片段內容斷章取義,或使用過分誇張、聳動的標題,推波助瀾地製造輿論風暴。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事實變得模糊,沒有人關心真相,只有惡意的辱罵與人身攻擊,甚至把當事人的痛苦視為娛樂的一部分。 比暴力更暴力的,正是那些躲在網絡背後,站在自己道德高地上向別人擲石頭的人。他們恃着匿名的保護,大膽展示其惡,輕敲鍵盤說着最羞辱的字眼,自認為站在正義的一方,卻懷着極大的惡意,且毫無愧疚地把人推向深淵。這樣的暴力,比起拳腳相向更加殘忍。 一個人為甚麼會對素未謀面的人有如此深的惡意?如果網絡是呼朋引伴的工具,當我們在評論區留言、轉發,試圖評價他人時,是否能以“同樣身為人”作為出發點?若能設身處地,以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也許這個世界會少一份惡意。 櫻 花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