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仔不如好鐵鑊 許多人說鐵器像小祖宗,得小心翼翼侍奉,要認真開鍋,每次用完要徹底烘乾、仔細抹油,平日要置於陰涼乾燥通風處,長久不用須以報紙包裹防潮。 連《艾蜜莉在巴黎》這種不堪細品情節的爽劇,也知道鐵鍋的好。當美國女子艾蜜莉吃完法國型男大廚加百列做的法式奄列,有責任心地想用洗潔精把平底鐵鍋洗乾淨,被他緊張地制止了:“這樣鍋子會弄壞的。我們從不洗,我們讓東西……熟成。”這個他養了多年、如珠如寶的鐵鍋,平日都不讓任何人碰,最後卻送給快要回國的艾蜜莉當臨別禮物。 艾蜜莉這種低級錯誤,我也犯過,自以為乖巧,吃完荷包蛋順手幫男友的外婆洗淨了鐵鑊,害得阿嬤差點兒把男友的名字剔出遺囑。父親對生鐵鑊也是情有獨鍾,耐用、保溫性佳、導熱快速、受熱均勻、可釋放鐵質,煮出來的餸菜有鑊氣。一隻鐵鑊起碼用上十年八載,若把手壞了,就千方百計找專人修修補補。 “親生仔不如好鐵鑊。好好待它,它不負我。”一向正能量的老爸偶爾會借力打力,說點負氣話。 剛入廚時我常貪圖方便,用塗層易潔鑊。但琺瑯鑄鐵鍋容易儲味、滲色,用來煮咖喱、紅菜頭湯,正常清洗完還得燒一鍋熱水,把雜質迫出來,下次烹調才不竄味。Le Creuset 、Staub在港台颳起法式琺瑯鑄鐵鍋風潮之際,我反而投進純鑄鐵的懷抱,尤其是日本南部鐵器。 柳宗理的南部鐵器雙耳淺鍋、岩紋單身平底鐵鍋,是我天天寵幸的至寶。和把紫砂壺養得玉潤包漿才高級同一個道理,透過每次使用後保養所產生的油膜,使用越久越不沾,且不易生鏽,烹調時間能縮短一半,鎖水力強,菜品色澤更佳。通常我都直接把雙耳淺鍋端上飯桌(譬如蘋果烤伊比利亞豬肋骨),保溫、美觀,還少洗一個碟子,豈不快哉? 卡 比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