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尋寶 年前退休後,認識了一位文青朋友,他贈我一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叢書之一《詩經》,開始了我的讀經之旅。 回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就讀中學時期,印象中只讀過《詩經》其中的〈伐檀〉、〈碩鼠〉,大概是因為這兩篇的主旨是控訴階級剝削,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年代為必讀篇章。除此以外,一直就沒有認真讀過《詩經》。退休後有的是時間、閒心,可以細讀“經典”,但正如書中的前言所說,《詩經》是簡單的,又是複雜的。簡單的是通篇以四言為主,簡潔明瞭;複雜的是其中用字、本義、主旨無不晦澀難解,正因如此,每個人都能讀出一部屬於自己的《詩經》。以下就是屬於我讀《詩經》的奇趣經歷。 起初讀《詩經》,被那些晦澀難解的字詞嚇怕,但讀着讀着,發覺當中不少字、詞、句早已認識,有些更耳熟能詳,但竟出自將近三千年前的古籍。讀下去就開始了尋寶過程,把那些自己熟知的字、詞、句一一記錄下來。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秦風 · 黃鳥》中“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清晰記得一九八九年著名粵劇名伶任劍輝去世時,她的金蘭姊妹白雪仙以這兩句八字作輓聯悼念。我對這兩句一直牢記在心,當時大概明白其中含義,理解為“任白”二人結義金蘭深厚情誼的體現,但並沒有深究它的出處和含義。直至讀到《秦風 · 黃鳥》,赫然見到這兩個句子,竟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這兩句指春秋時秦國國君秦穆公死時,曾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當中有子車氏的三個兒子,此三子皆秦國之傑出人才,秦人對其殉葬深感痛惜,發出“如果能贖回他命,百人甘願以死替代”的呼號,誦讀時內心不無震撼。 原來“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大雅 · 民勞》,指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小雅 · 北山》。這組詞句在近年熱播的古裝宮廷劇中經常出現,讀至此方得知出處。 此外,常見於傳統習俗中紅事用詞,如《周南 · 桃夭》的“之子于歸”。白事用詞,如《小雅 · 北山》的“昊天罔極”。描寫愛情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常用於祝禱的“子孫千億”、“萬壽無疆”;自我戒勉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哲保身”、“自求多福”,原來都出自《詩經》。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一些日常用語,如嘉賓、諮詢、拮据、邂逅、今夕何夕、在水中央、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人言可畏、信誓旦旦、攜手同行等,也都出自《詩經》。說來奇怪,就這樣尋尋覓覓,竟然讀出趣味來。 在慨嘆經典的魅力千古不衰之餘,還下了個決心,把尋經據典所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古 月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