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是舶來品 記起廣府話中有一個過時的辭語,曰“撚化”。查“撚”字即玩弄也,如細佬哥撚半晝,即是說小孩子貪玩,沉迷於玩具,由早至午,玩了半晝。撚半晝是小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成年人也有好玩的,那再不是玩半晝了,而是玩人或被人玩:稱之為“愚人節”。執筆時正是陽曆四月一日,又稱“萬愚節”,這是西俗。這一天,可以作種種愚弄人的遊戲。 其實“愚人節”三個字已十分有問題。愚人,實即愚昧的人,淺陋的人。而節通常是指節令、節日,如古之立春、立夏、端午、中秋,又如即將來臨的清明,都屬於“節”。傳統的慶祝或祭祀,請朋友乾杯,廣府人稱為“做節”,從這些事例去理解“節”的定義,已無須多贅了。 而奇怪的是:為何聰明人沒有聰明人節?不必解釋,因為定愚人有“節”的都是西俗,與華夏文化格格不入。 揆諸今日,社會進步了,不過只限於科技,人反而愚蠢。君不見,掀開報章,扭開電視,鋪天蓋地都是欺詐騙案,動輒過千上萬,所有這種情形,再不是“撚化”這麼簡單,而是較諸“撚化”更愚弄,時時刻刻,善良的市民,都生活在被愚弄的世界中。 其實我國有一位最蠢的人,其名曰“愚公”,居於北山,年近九十。屋前有太行、王屋二山阻礙出入,他決心把二山鏟平。智叟認為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說:“我死了有子,子死有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不絕,何患不能平?” 要高山低頭,教大河讓路,今天已成為事實。從這件事看,中國的“愚公”實在不愚。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