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中山海關技術中心鑒定 發現並命名三個新物種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近日,國際動物分類學專業雜誌ZooKeys刊發論文,報道中山海關技術中心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並命名的三個蜚蠊新物種-白骨螱蠊Nocticola baiguensis、心形螱蠊Nocticola cordiformis、翅突螱蠊Nocticola appendiculata,一舉將中國動物分類鑒定檢索表中蜚蠊目螱蠊屬物種數量從二種增加到五種,不僅在該屬動物的中國分類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也進一步豐富了該中心國家醫學媒介生物監測重點實驗室的實物資源庫和數位化標本庫。


 二0二四年,中山海關技術中心團隊與廣西桂林科研人員、科考興趣愛好者共同對當地溶洞中分佈的蜚蠊開展考察,首次觀察到洞穴中蜚蠊與某種螞蟻的共生現象。科研人員充份發揮專業優勢,大量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綜合採用形態學鑒定和DNA條碼檢測技術深入開展物種研究,確認此次發現的三個蜚蠊種類在系統發育分析方面與拉丁蠊亞科之間存在緊密的親緣關係,此前國內外均無相關報道,屬新發現的蜚蠊目螱蠊屬的三個不同螱蠊新種。研究論文中,科研團隊分別詳細描述了其分類學鑒定特徵及相關生活習性。由於長期棲息於光線昏暗、食物資源有限的洞穴環境,該物種的複眼數量較之常見蜚蠊明顯減少,體長不超過五毫米,形態特徵與現有已報道蜚蠊物種存在明顯差異,且食物來源主要為病毒高風險宿主-蝙蝠的排泄物和遺體、昆蟲遺體及其他微生物,存在較高攜帶、傳播病原體的風險。


 螱蠊屬物種在蜚蠊分類領域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新物種的發現對研究生物演化、了解生態環境變化、保護瀕危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可持續性和諧共存有著重要意義,其與共生蟻類等在系統進化領域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深化。


 長期以來,中山海關技術中心依託國家醫學媒介生物監測重點實驗室,立足國門生物安全需要,大力推動病媒生物實物資源庫和數位化標本庫建設,創新研發病媒生物智慧檢測鑒定技術,著力提升科研技術在口岸生物安全防控中的運用,充份發揮國門安全守護的技術支撐職責,體現了海關技術機構在保障國門生物安全中的擔當和作為。◇

17

鮮花
11

握手
70

雷人
78

路過
5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