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 紀錄片《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裡,極簡主義倡導者約書亞與瑞安分享開始極簡生活的緣由,改變後給他們的思考,以及如何實行極簡生活。 兩位童年好友均來自貧窮家庭,立志要努力賺大錢。長大後如願以償獲高薪厚職,過着優渥生活的同時,卻感疲憊不堪。 約書亞到病逝的母親住所整理遺物時,發現屋內堆滿雜物。床下有四個封塵的紙箱,裡面放滿自己小學時的作業與考卷。母親保留兒子的物件作紀念,這些箱子卻沒有開過的痕跡。對人的思念從來不在物件上,而是留在心中。於是,他只保留了三樣小物件,把有用的捐贈、無用的全丟棄。同年他離婚了,把九成的東西清理後,遷出大屋。現在擁有的不多,反而更懂得珍惜。不再追逐物質,心靈更自由、更輕鬆。瑞安感受到約書亞的快樂,剛好自己被公司裁員,就開始嘗試極簡生活。 他們反省,為了證明自己“出人頭地”,不斷購買更時尚、更高昂的奢侈品。社交媒體與針對性廣告一再推波助瀾,利用人攀比的心態,以快樂去包裝消費,其實所買的都不是真正想要的,而快樂亦從不在物件上。如何開始實踐極簡?約書亞的經驗是,每天挑一件東西丟棄或捐贈。三十天後發現捨棄沒想像的難,因為看到整理後的舒適環境,而留下的都是有價值的東西。瑞安索性扮搬家打包所有物品,需要時才從箱裡取出。三周後發現八成的東西沒動過,這些就是“額外”的了。最後,他們提出了挑戰:第一天處理一件東西,或丟或捐或回收,第二天兩件……如此類推持續三十天,就能處理掉四百六十五件東西了。 所以說,購買一件物品,到底是你需要的,還是別人認為你需要的?能分清楚,便不會一面丟東西,一面亂購物了。 阿 絲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