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類心靈(或心魔) 友人給我看一篇疑似AI撰寫的文章,以我近期接觸一些AI文章的經驗,閱讀過後,基本能確定那文章確實有很大嫌疑。為解心中疑竇,我將全文放上DeepSeek(下簡稱DS)分析,其透過“語言風格與結構”、“觀點與立場”、“細節與原創性”及“潛在AI痕跡”等多方面,綜合判斷文章很可能由AI生成,或“因高度模板化而與AI產出相似”。有此結果,就算文章是由作者寫出,也反映了水平並不高。 與此同時,我也將上周專欄文章〈AI文字病毒〉拿來分析。DS判斷文章“語言風格生動,帶有強烈個人色彩”,有“具體細節與個人經驗”,尤其提到“對AI的批判與反思”方面,指出“在AI自我生成的內容中較少出現,AI通常不會主動質疑自身局限性”,結論是人類作者為主,AI輔助可能性低。 DS的判斷令人信服,最起碼沒冤枉我的文章是AI手筆。 事情就這樣結束嗎?不是的。我忽發奇想,先使用一些關鍵詞,要求DS模仿“太皮”風格寫一篇文章,再將那篇DS花幾秒鐘寫出的令我吃驚的東西,依樣畫葫蘆要求DS分析是否AI創作。我以為DS會查找出哪些內容是抄來的、哪些是AI慣用伎倆,甚至能斬釘截鐵地判斷文章為DS所為,結果卻大跌眼鏡,DS說:從文本特徵來看,極可能是人類創作的作品。 DS甚至煞有介事地評論自己生成的文章:“該文本展現出對澳門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能力,以及將市井生活提升為存在寓言的藝術轉化力,其文化隱喻的複雜程度、細節的有機性和批判意識的文學化處理,均超出當前AI創作水平,應為人類作家作品。文中的母題本身,就是對機械複製時代藝術本真性的絕妙反諷,這種自反性創作意識正是人類文學的獨特標誌。” AI竟可騙過自己,可謂諷刺,令我哭笑不得之餘,也想到更多。(二之一) 太 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