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繁的道路工程增加本澳交 通壓力 市諮委促加強統籌減重複掘路 【澳門日報消息】筷子基北灣俾若翰街沿岸海濱休憩區在今年一月份完工啟用後,又在附近巴士站為加設防撞柱而開展掘路工程,引發非議。有市政諮詢委員建議政府設立專門部門來統籌、協調所有涉及道路工程項目,並應定期召開會議,共同討論和規劃即將進行的工程項目。同時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許可權。 打造路環文旅路線 委員李仲言表示,居民厭倦道路工程掘完又掘,畢竟澳門路窄人多車多,交通本就擁擠,頻繁的道路挖掘工程進一步增加交通壓力,令居民交通出行大受影響,還浪費公共資源。建議設立統籌部門、確定主導部門、定期會議機制、加強資訊共享、公眾參與和監督及完善法律法規等措施,以解決澳門道路工程中存在的重複挖掘和部門間協調不足的問題。 委員陳冰冰表示,路環船人街蘊含澳門最後的棚屋建築群、建於清朝的三聖宮、路環碼頭等豐富歷史文化建築,與沿岸景觀共同構成一條獨具澳門文化特色的風景線。建議活化棚屋建築提升旅遊吸引力;改善沿岸環境,打造休閒優美海岸景觀;串連三聖宮及周邊景點,打造文化旅遊路線。 公園升級智能健身 委員莊玲玲提及,健康管理已上升為“國事”,建議配合國家政策和《健康澳門藍圖》,參考內地城市經驗,引入智能健身設施到澳門,並訂立短、中、長期目標,為全澳公園和休憩區進行智慧化升級。聯動“一戶通”中“我的健康2.0”功能,即時同步運動資料,為居民提供健康監測。另與社團合作,組織長者和有慢性病史的居民恆常到公園和休憩區參與健身活動,跨部門合作開展“健康管理”嘉許計劃,打造健康澳門。 美化渠蓋吸引旅客 委員王淑欣表示,在澳門這座融合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旅遊城市中,渠蓋作為街道肌理微小單元,往往被視為隱形基礎設施。建議借鑒其他國際旅遊城市,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渠蓋設計,如葡式碎石路、龍形圖騰等文化符號,若能轉化為渠蓋視覺語言,既可強化城市辨析度,亦能創造“掃街攝影”新興旅遊趣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