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資本主義的人情味差異 在曼哈頓尋廁過程中,我們遇到兩件令人傷感的事:通衢大道一處因翻新工程而搭建起的木板通路,上面橫臥着一個露宿者。經過時無意中看一下面孔,赫然發現是個華人老太婆。那一刻湧上心頭的酸,實無法形容。在英國和美國街頭,均見過不少無家可歸的人,多是受酗酒和毒品貽害的中、青年或生活潦倒的老頭,但一個華人老太婆裹着毛氈,瑟縮於曼哈頓街頭,是第一次遇到,感到非常心碎。此外,在尋得廁所的商場門外,站着一個衣衫整潔的男子,手持一塊紙牌,上面寫着已經失業若干時,生活無以為繼,請大家伸手幫忙。此情此景,同樣令人心碎。 談到旅途中在大城市尋找廁所,倫敦的體驗就截然不同了。曾請一位路人指點,他綻開燦爛笑容回答:“在倫敦,到處都是廁所。凡是有酒吧招牌的店,你都可以大模廝樣自出自入使用它們的廁所,不會有人管你。”這答案讓我樂開了。回心一想,酒吧廁所任用,也有生意上的道理。倫敦到處都是酒吧,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都毫不例外地人頭湧湧。客人一杯又一杯地把酒水灌進肚,自然需要頻頻光顧廁所。再說,借個廁所用然後飲多杯的可能性不低,於是酒吧廁所成為城市公廁,負起了“社會責任”。同是資本主義,歐洲看來比美國有人情味得多。 談到尋廁,比較搞笑的一次是在摩洛哥菲斯古城。菲斯最為世界知名的景點就是它的“麥地那”——如迷宮一樣的街巷群,房子櫛比鱗次地無序建成,外人進入之後,很難找到出路。那次我和老公在麥地那遊蕩,尿急想找廁所。但摩洛哥人多懂法文而不懂英文(因曾是法國殖民地),我向一個檔口的男人問路尋廁,他不明白我說些什麼。心生一計,於是就在他面前做了一個蹲廁的動作。男子哈哈大笑,親自引領我到一個店舖的蹲廁解決。 (尋廁記 · 二) 沈尚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