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戲 記得過去總會找些藉口,在課堂裡加入戲劇演出的元素。不過現在教的科目真的沒有辦法,無法硬把戲劇擠進去。誰知道今天在另一位老師的課堂裡,竟然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戲劇,實在令人懷念。 近年學生表演戲劇要比過去方便多了,最少在配樂及舞台佈景方面可以透過手提電話及電腦投影幫忙,做出十分專業的效果來。至於戲服方面,現在透過網購很容易買到不同年代的服飾,價錢也實在便宜,所以今天(因劇情關係)穿着旗袍的學生特別多。記得十多年前,學生為了一場結婚場面竟然借了貨真價實的裙褂回來,現在網購的貨色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那個年代學生穿的所謂“戲服”都是長輩留下來的東西,真材實料,彷彿要一代代傳下去似的。至於今天學生們穿的那些,讓人感到是穿完即棄的樣子。 劇本選擇方面,同學的口味較多元化。由曹禺的《北京人》到新近網上平台曾播放的劇集不等,各自選取喜歡的來表演。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演出林覺民就義前寫給妻子的〈與妻訣別書〉那一組,除了服裝、道具等夠講究外,更重要是同學們的投入。她們都把台詞記得熟爛,而且演技了得,讓觀眾們差點忘記正在上課呢。當然,我對這組同學的關注又比起其他組別多了一層,因為林覺民是林徽因的叔父。 林徽因是帶我進入現代中國文學的導遊,和她有關的一切我都深感興趣。說來林覺民犧牲時林徽因只有六歲左右,但女詩人對於叔父的大義凜然,直到她過世前還是牢牢記着。據說當林徽因為了保護北京古城牆與吳晗等爭論,她對國家的感情備受質疑時,女詩人不忘提醒對方自己的家族一門忠烈,她有三位叔叔葬在黃花崗。只是城牆還是被拆掉了。 區仲桃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