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昨發佈調查結果 ![]() 出席發佈會者合照 昨發佈長者友善城市研究 聖公會倡多元關注退休規劃 【澳門日報消息】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獲基金會的資助,於二○二四年進行“‘長者友善城市'之回顧與展望研究”及“澳門居民退休準備及退休幸福指數調查二○二四”兩項研究,旨在從宏觀城市建設與微觀個人準備兩方面,為澳門長者服務提供實證依據,研究結果早前已完成,並於昨日舉行發佈會,倡多元關注長者和準退休人士需要,及早規劃退休生活,並加強社會長青共融氣氛。 是次發佈會公佈了兩項調研結果。其中,《“長者友善城市”之回顧與展望研究》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長者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並回顧服務處過去四年同系列調查,每年受訪者約391-433位,四年合共近1,500份的相關調查成果;本年亦與長者服務相關的專家、顧問、議員、長者服務提供者等合共五位,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對澳門長者友善城巿的觀點和意見。而“澳門居民退休準備及退休幸福指數調查二○二四”採用量化研究方法,在二○二四年五月至九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45歲或以上的澳門居民,探討他們在應對退休生活的財務規劃、生理和心理健康三部分的實況。最終有效樣本數為786份。在長者友善城市框架下,兩項研究重點結果顯示: 友善城市建設正面 一、長者友善城市建設:政府在交通、房屋及社區設施上獲正面評價,如減免長者車資、建設社會房屋及長者公寓等。 長者社會參與和包容意識增強,70%受訪者認同普遍服務設有長者專用櫃台。醫療及健康服務評價良好,但30%長者有孤獨感,需增設運動機會及優化無障礙設施。智能手機普及率提升至91.2%,需持續推動科技友善環境,同時兼顧線上線下服務。 退休準備運動不足 二、退休準備不足:澳門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僅5.45分,低於中國平均值5.53分。財務規劃認知高,但行動不足,儲蓄充分度僅3.92分。生理健康欠佳,32%準退休居民缺乏運動,66%預期退休後無法完成粗重家務。心理健康需關注,19%準退休居民心理健康需支援,31%認為退休後生活更無聊。 綜合兩項研究發現,參考本地和內地經驗,服務處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金融素養教育 持續提升大眾對長者友善城市概念的認知;強化資源下沉到社區,培育和引進更多長者服務相關的專業人才,並善用科技,回應需要;精細化專項服務,如加強關注中風康復、持續加大失智症服務介入和教育推廣;持續善用跨部門協作機制,深化長青共融服務實踐;從小加強金融素養教育,推動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提供退休規劃支援和諮詢輔導服務,引導居民尤其在職青年加深對未來人生規劃與退休生活預備的意識和重要性;延續及擴展共融環境建設,增加便利運動和育樂空間,鼓勵居民建立運動習慣,提升健康水平及社會聯繫。聖公會澳門服務處表示,將持續推動共融活動,包括舉辦“耆珍異寶”創意發明比賽、藝術手作活動及預防長者迷賭推廣計劃,期望與社會攜手營造宜居環境,提升幸福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