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李子恆唯恐被指認出來

    李子恆唯恐被指認出來



    二〇二五年二月下旬,台灣舉辦“民歌五十”演唱會,不同四十、三十的一場性演出,這回盛大舉辦三場,民眾魚貫湧入小巨蛋,聆聽李宗盛、李建復、殷正洋等歌手的聯合演出。我對熱鬧活動向來少聞少問,正巧舊友於高中群組吆喝,我不禁貼圖報名。

    高中於我,仍是熱愛唱歌的年紀,無事愁、有事的怨,經由詞曲印照,深深鑿痕,比文學更文學,人潮走進演唱會,依稀拐進時空迴廊。匆匆歲月過往,歌詞、音符跟着遺落,中年後再回神,已是五音不全,幸好還能哼幾句“聽我把吹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

    這首華人名曲《秋蟬》,一九八〇年發行,作者李子恆獲得金鼎獎作曲獎,我問同行夥伴,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大名,一位金門同鄉則壓根兒不知道他是鄉親。李子恆詞曲創作不斷,知名歌手姜育恆、周華健、小虎隊等,競相邀約,然他行事低調,如同他慣常以鴨舌帽遮蓋眼臉。偶爾夥同朋友唱歌,熒幕出現作詞、作曲“李子恆”,沒有例外的,我都會興奮嚷嚷,所謂“沾光”就是這樣吧。

    《秋蟬》後,一九九三年李子恆以《牽手》獲第五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專輯《回家》聚焦原鄉金門,殊為難得。李子恆在台灣、在金門都難得逢面,有一年豆梨季,李子恆也返鄉,聽完演奏曲《番薯情》大家意猶未盡,起鬨請李子恆現場高唱。他沒有婉拒,再唱了一次。那次父親同行,會後拉着他跟李子恆合影。

    父親也不知道李子恆何許人也,傻楞楞地站一塊,但我問他:“剛剛的歌曲有好聽嗎?”他點點頭說有。番薯生命力強,土質堅硬如金門、鬆軟如台灣金山等,只要能夠依附泥土,便能夠攀緣茁壯,甚至懸空了也能結出果實。番薯性情堅韌,金門自明鄭以來及命運多舛,一下子作為反清復明基地,一下子又成為戰場,命運與番薯性質竟爾雷同。

    《番薯情》歌詞雖短,但以番薯乳、番薯根、蕃薯藤等番薯獨有的特性,跟金門人堅毅個性做了結合,“細漢的夢是一區番薯園”,番薯不若米糧被重視,卻是少年的夢,道出蒼白年代,一點奇想已夠滿足,點出戰爭時代,微微顏色已夠作為彩虹。《番薯情》以白話寫實為主,穿插心底情愫,“感情埋土下/孤單青春沒人問”,誰被埋、誰孤單,可以指莊稼漢、婦女、少年,以及這個島深刻的冀望。該曲在金門與南洋,成為傳唱名曲。

    《回家》獲第四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單曲獎,淡薄了地域關係、淺化了浯島民俗,走向普羅大眾,素、雅並陳是該作的特色,“一會兒靜/一會兒搖”、“嗯/誰啊/這麼晚”都非常淺顯日常,但這是撐起文雅的槓桿,讓“惦着窗口那盞孤燈”、“夢一做挺過雪風暴”、“依舊獨來獨往/一身月光”,以及深沉的關懷“歷史腳傷未曾好”,詩詞特質融入歌詞,糅合白居易的素雅與杜甫的寫實關懷。

    “踩了人家的腳後跟”是大家都會有的行路毛邊,李子恆在生活當中提煉,用作隱喻,一切鄉愁、情愁的推動,常常就是一個不小心,便愁如潮水。無論人生如何拼搏,買過一張張票根,漂泊終究沒有止境,歲月安靜處都在故鄉。

    李子恆壯年之際製作的《回家》,是繁華落盡的素淨,陳列遊子再怎麼名揚四海、白雲為家,一回頭,故鄉就在回眸處;尤其結尾“一推開門/耳邊傳來/嗯/誰啊/這麼晚”,只要曾為遊子,都聞之潸然淚下。我不知道父親聽完《番薯情》,有沒有想起他移居台灣、四十歲以前,在家鄉的勞動歲月,但每逢有三五賓客聚集父親家,他話匣子一開,都是童年。

    民歌五十落幕前,介紹與會來賓,驚喜發現李子恆也在現場,依然頭戴帽子,唯恐離場時被誰認出那樣,而人們的通病,則是有點成就,便巴不得被路人一一指認哪。



    吳鈞堯



81

鮮花
53

握手
70

雷人
46

路過
9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