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助手”未必讀懂人心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明日上午閉幕,回顧開會以來,從DeepSeek到Manus , AI成了會堂內外的最熱話題,“人工智能+”更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裡。於委員而言,這一類國產大模型就好像“數字助手”,既能即時抓取經濟資料、政策文件、網民留言等海量資訊,又能自動生成貼地的民生報告。以往需要跑斷腿調研的社情民意,現在點點屏幕就能看到“群眾煩惱排行榜”。 菜市場漲價、老舊社區改造這些身邊事,通過AI的自動歸類分析,能直接變成委員案頭的重點議題。有網友調侃:“現在刷手機吐槽,說不定真能刷進政協提案!” 從“跑腿履職”到“雲端問政”,這種轉變不僅讓委員耳聰目明,更讓老百姓感受到,原來政治協商可以像刷短視頻一樣觸手可及。當科技為民主協商插上翅膀,不僅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數字時代的生動實踐。 當委員在菜市場上舉着手機掃描價格標籤,AI自動生成物價波動曲線——這一幕看似高效,卻也暗藏隱憂。AI確實讓政協委員的調研插上翅膀,但若飛得太高,可能錯過地面真實溫度。 技術依賴的風險肉眼可見。當AI能秒出十萬字的民生報告,有些委員可能把“資料分析”等同於“田野調查”。北京某社區曾出現AI統計“綠化滿意度達85%”,但實地走訪發現,報告竟把物業公司重複提交的問卷計入結果。更值得警惕的是,複雜的社會矛盾如醫患關係、代際衝突,算法難以捕捉人們欲言又止的歎息和閃躲。 有委員建言,嘗試給出解法:平台生成的社區治理問題清單,必須搭配委員若干時數的現場驗證。就像老中醫既要看化驗單更要把脈,AI提供的“體檢報告”需要結合實地“望聞問切”。 技術的真正價值,在於放大而非替代人的智慧。當AI將80%的程序化工作自動化,反而釋放出更多精力用於那20%需要人性溫度的價值判斷。用好這把智慧放大鏡的關鍵,在於始終讓人站在鏡框之外保持清醒——畢竟,讀懂人心這件事,算法永遠差着一次握手、一杯熱茶的距離。 (北京九日電) 崔志濤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