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獷派建築師》 破碎美國夢 ——談《粗獷派建築師》 用一個苦難移民的故事,透過一座建築物的興建過程,講的是美國夢破碎。《粗獷派建築師》實際反美,控訴資本主義的剝削,搾乾藝術與人性。 今年奧斯卡熱門作品《粗獷派建築師》,成本僅一千萬美元,卻拍出史詩格局。全片分序幕、前篇、後篇及尾聲四部分,總長超過三個半小時,並罕有地安排中場休息。序幕先聲奪人,艾哲倫保迪飾演的匈牙利猶太建築師,因戰亂逃到美國,多個近鏡拍攝他到達美國的開心表情,旁白卻是滯留歐洲的妻子,讀出其忍耐近況。一聲一畫,簡潔地交代兩人處境;鏡頭最後影着倒轉的自由神像,反諷意味率先顯示。 前篇主要講述他到達美國後,得佳皮雅斯飾演的富商,從地盤佬做到建築師,一步步地進入上流社會,為富商設計文化活動中心,道出有才華的人必能在美國發展,並歌頌美國的自由。下篇則相反,活動中心興建過程出現爭拗,政治的介入、富商的反覆,原設計走了樣,藝術不再是藝術,最後還出現性侵,逐步揭開美國資本主義的虛偽、貪婪、自私、醜惡、歧視。表面包容移民,內裡剝削勞力;看似自由之邦,實為專橫霸道,充滿了辛辣的諷刺。 破碎美國夢的主題並不鮮見,但本片透過尋夢與建築結合,道盡自由意志與藝術精神在黑暗美國中不死;尾聲中向男主角頒發建築設計獎,歌頌藝術的生命力,衝破時間界限,並延伸至自由精神不死,格局與層次更高更廣。 導演Brady Corbet處理幾個人物皆有細緻深度,尤其女性,保迪的妻子,堅韌不屈,前往豪宅控訴一幕,強勁有力;其甥女一直不言,冷眼看盡醜惡世界,最後返回歐洲,猶似循環人生。片中每一角色都寫得立體,吸毒、召妓、創作、掙錢、失望等,交織出常人性格,更為可信。壯觀的畫面、沉重的音樂、冷冽的色調,一一反映出導演的掌控能力,打造出精緻的控訴傑作。 lhaio@yahoo.com.hk 小 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