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里院:一種城市基因的發現》 作 者:聶惠哲 出 版 社:同濟大學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探尋青島里院前世今生 青島里院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築類型,其最早出現於一百二十多年前德國租借青島時期,由德國建築師及開發商阿爾弗萊德·希姆森首創,歷經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長期演變,形成具有中外建築文化融合特點的多層合院式集合住宅,不單滿足了居住需求,亦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里院沿地塊周邊佈局,臨街一層多為商舖,二至三層用作居所,且採用錯層方式形成院落,院內每層設置外廊並有樓梯連接各層,方便通行。里院順應青島高低起伏之地形而建,其平面呈“口”、“日”、“凸”、“目”、“回”字狀等多種造型,並有獨院、兩進院、三進院、套院等多種院落形式。里院建築見證了青島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成為當地人文歷史的重要象徵符號之一。新近出版的《青島里院:一種城市基因的發現》一書,為有興趣探尋青島里院前世今生的讀者提供了源於歷史檔案的翔實資料。 該書係作者對青島市檔案館收藏的約四萬卷(件、冊)里院相關檔案初步整理、研究的學術成果。全書按〈青島里院面面觀〉、〈里院的管理〉、〈青島里院的自治組織〉、〈繞不開的里院人物〉、〈里院個案一覽〉五個篇章編排,並予以分門別類的敍述與介紹,涉及檔案全宗近二十個,相關檔案上千件。書中通過對史料深入淺出的解讀,令讀者獲得對里院較為全面與系統的認知。 作者由一九三〇年五月至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一次里院調查統計資料入手,透過當時的房租水準、承租架構、租客身份、業主與租客關係等內容,為讀者還原了老里院的生活細節。作者還經由對彼時案件卷宗的梳理,揭開了里院內部之間複雜又鮮活的人際關係,令百多年來與里院有關的遺老遺少、文化名人、商界巨賈、雜役苦力等各色人等躍然紙面,進而展示了中國近現代城市空間結構及社區構成在青島的獨特形態,為青島里院的城市基因找到了可以追溯的源頭。 十九世紀末,德國租借青島後開始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里院建築應運而生。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後,城區建成面積幾近增加一倍,里院建設亦進入高峰期。一九二二年底,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里院建設仍在繼續。一九二九年四月,南京政府接管青島,並於一九三〇年代前期出現了很多新樣式的里院,及至一九三五年後,里院建設基本停滯。據統計,彼時青島市區內共有里院建築六百餘處。一九四九年後,里院建設仍在持續,直至一九七〇年代,惟規模逐年遞減。迄今青島市區範圍內仍留存里院建築三百七十餘處,成為歷史城區活化保育及更新改造的主要領域。二〇二四年四月,“青島里院早期建築群”入選第九批“中國二十世紀建築遺產名錄”。誠如書中所言:“里院在青島的演進過程,猶如一幅全景畫卷,清晰記錄了青島平民住宅的發展與變化歷程,也記錄了青島的城市化進程。” 書中還對涉及里院的紛繁複雜之人物與社會關係加以細緻梳理,逐一介紹了與之相關的業主、服務者、使用者、管理者和設計者等情況。由此可知,里院業主非富即貴,其中不乏遜清遺老和北洋失意政客,更有號稱“劉半城”的青島首富劉子山,還有德國、日本、韓國等外籍人士。里院服務者就是經租人及雜役等,前者受業主委託負責房租收繳事宜,後者則負責衛生清潔或者其他雜務。里院租戶之身份頗為龐雜,既有職員、商販,又有苦力、妓女等。里院管理者是各級市政官員,他們分散於社會局、公安局、工務局、財政局、衛生局、民政局、教育局、地政局等部門,其中有些人在青島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里院設計者即各國建築師,他們對青島里院之形成與發展功不可沒,使得六百餘處里院幾乎沒有重樣的,充分彰顯了他们的個性與才能。 近年來,當地政府開始重視里院建築的保護與利用,透過修繕加固與改造升級等多種手段,令老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亦為其注入了新的功能和活力,構築起一個既承載人文歷史又充滿現代氣息的獨特城市空間,使里院成為構成青島影像、傳承城市文脈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祈盼青島里院將來更美好! 司徒一凡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