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世遺優勢 促進文明互鑒 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遺名錄二十周年,各項精彩活動將有序推出。文化遺產委員會日前舉行本年度首次平常全體會議,介紹了今年成功申遺二十周年文遺範疇的相關工作。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和全澳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二○○五年七月十五日,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卅一處世界遺產。這是世界對中華文化,對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匯結晶的肯定。入遺二十載,文化當局與社會大眾、國家文物局乃至世界遺產委員會緊密溝通,適時通報,嚴遵法規,守護世遺,弘揚世遺核心價值。 當局應推陳出新,匯集民智民力,更好藉活化拉動各大歷史片區及周邊社區經濟與文旅效益,闖出一條新路。歷史片區乃至舊城區建築所以受重視,皆因社區風貌同人文風情。據文化發展基金公佈,前年推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後,反應不俗;去年推出的次輪計劃收到五個項目申請,均獲審批通過。未來不妨通過“鼓勵+表彰”優秀的修復維護項目,推進更多私人業主參與,助力永續保存社區歷史文化肌理。 “澳門歷史城區”是我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是澳門所獨有的“活”景區,生命力無窮無盡。跨部門宜創新思維,不妨借他山之石,持續優化保育。盡可能善用空間,努力把世遺與周邊包括片區、特色巷里圍等擴大宣傳,立體呈現澳門街“小而美”、情懷濃等文化特色與城市風格,彰顯 “點、線、面”的最大優勢與價值。深度挖掘世遺城區、世遺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人文風俗,結合考究文獻檔案,提升、凝煉澳門歷史城區的文化和社會意義;運用AR、VR 、人工智能等科技,豐富參訪體驗。 用好中西薈萃的文化優勢,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澳門大有作為,澳門應有作為。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