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經濟學 養一隻貓平均一年要花約十五萬日圓,即七千多港元。主子吃的貓糧、貓條、貓罐頭,用的貓砂、貓爪板、貓玩具通通都是錢,帶牠們去旅行的話,加起來數目不小,還有貓咖啡店、貓寫真這些額外消費,及寵物食品製造商和員工的收益。 時事通信社報道,關西大學榮譽教授宮本勝浩估算,今年貓創造的經濟效益達到二點九萬億日圓,折合約一千五百億港元,與二○二一年東京奧運的三點七萬億日圓實質經濟效益相差不遠。 【摘自:〈二月二十二日為日本貓之日,主人願花錢“貓經濟”效益巨大〉,now新聞,二○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越來越多人加入飼養寵物的行列,化身“貓奴”或“狗奴”——且看看你身邊,有多少人為了家中的毛孩主子,願意大灑金錢亦在所不惜,那就多少能解釋為何“貓經濟”所能創造的經濟效益能與東京奧運相比。 對於這一寵物經濟的興起原因,有人將之與生育意願下降掛鈎,認為年輕人將孕育下一代的想法轉化為飼養貓狗。亦有人覺得是消費大過天,不同寵物用品品牌為了將利益最大化,花盡心思來製作新產品。也有人指出,寵物經濟的出現與疫情時所催生的疏離感有關,只因貓和狗為人類提供了巨大的情緒價值……正是這眾多原因的共同作用,造就出如此龐大的寵物經濟。寵物經濟的龐大經濟動能固然值得留心,但其實,它所帶來的文化影響或許更值得關注。在寵物經濟的浪潮下,會否有新的文化習慣、消費形式產生?對我們現存的文化體系、語言、思考模式等,又會帶來甚麼衝擊?凡此種種,都值得好好探討,甚至發展成獨立研究題目。 二千年初期,一句“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唱得街知巷聞;今日,貓與狗確實能與人相比了。 穆 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