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捨生取義仁者無敵 棄暗投明巾幗懷春



司馬翎求學時期憑處女作《關洛風雲錄 》,一舉成名。

康毅作品《劍俠金縷衣》改編自司 馬翎小說《金縷衣》

    捨生取義仁者無敵   棄暗投明巾幗懷春



    令狐昭



    一九六三年的第二波武俠高潮自七月起湧現。打頭陣的是年近古稀的中國第一代導演任彭年,他憑《雌虎鬧京華》(上、下集,一九六三年),為其導演生涯劃上圓滿句號;而光藝製片公司發行的《怪俠燕子飛》(一九六三年)邀來吳回坐鎮,強勢摘下七月粵語武俠片票房桂冠。踏入八月,峨嵋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燒少林寺(上集)》(一九六三年)跟黃鶴聲的《仙鶴魔龍》(一九六三年)短兵相接,《火燒少林寺(下集)》(一九六三年)則跟粵藝製片公司創業作《南龍北鳳》(一九六三年)正面交鋒。群雄爭霸武林之際,神怪武俠“代言人”凌雲再次使出“左右互搏”①——右手拿來台灣武俠小說名作,左手引入外國怪獸片的決鬥意念,一口氣拍製出《劍神傳》(一九六三年)和《白骨陰陽劍》(三至四集,一九六三年)。凌雲與昔日戰友康毅②,在上半年分別改編了香港武俠小說家蹄風的《清宮劍影錄》和《龍虎下江南》,下半年則分別相中了台灣武俠小說家司馬翎的“劍神三部曲”和《金縷衣》,究竟二人是心有靈犀,還是私下約定?

    其時“新派領袖”司馬翎③跟臥龍生和諸葛青雲在台灣武俠小說界鼎足而立,由於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於孟子所謂捨生取義、威武不能屈、是非之心、善惡之心、不忍人之心等雄辯之詞,在作品中皆不斷徵引,且有翔實的發揮。他將仁義道德等觀念融入武俠小說,使之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筆下俠士秉武德、正道而行,凜然不懼惡勢力。④早年作品《關洛風雲錄》、《劍神傳》和《八表雄風》合稱“劍神三部曲”,內容波瀾起伏,曲折動人。故事敘述正派小輩石軒中從初涉江湖,到行俠仗義、冒險犯難,終成無敵於天下的“劍神”。此系列之所以膾炙人口,在於首部曲已經成功塑造了一代儒俠石軒中——他溫文爾雅、光明磊落、正直無私、與人為善、重情尚義、智勇雙全、不亢不卑,具有儒家的理想人格特質。他身上既有溫、良、恭、儉、讓等儒家內涵,更有面對橫逆、愈挫愈奮的英雄氣概,如此人物設定,不無勵志作用。粵語片一向重視道德教化,難怪司馬翎小說備受香港粵語影壇青睞,成為第三股來勢洶洶的台灣武俠勢力。

    無獨有偶,《八表雄風》面世的一年,金庸亦發文強調武俠片須主張仁慈,導引觀眾向上向善,而他原作的《鴛鴦刀》(上、下集,一九六一年)則標榜“仁者無敵”。可是當時台灣武俠小說主角多為鋒芒畢露、飛揚跳脫或敢作敢為之輩,有別於石軒中那種武林共仰的大儒俠。此前黃鶴聲的《仙劍神魔》(上、下集,一九六三年)和馮志剛的《奪魂旗》(上、下集,一九六三年)等台式武俠片都經過“磨平”程序,方能迎合香港的保守力量。凌雲推出《白骨陰陽劍》第三、四集的時候,將“劍神三部曲”的首兩部曲改編為《劍神傳》,乃重施其“分散投資”的故技;此“組合拳”不用大費周章改造角色,依然可舒減衛道者的反感指數,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續集《八表雄風》(一九六三年)描述石軒中被迫重出江湖,他義薄雲天,以德服人,尤其是說教連篇期間,不知慰藉了多少黃飛鴻電影迷。羅劍郎的俊朗外表和不凡氣質,無疑媲美在《倚天屠龍記》(上、下集,一九六三年)裡扮演張翠山的張瑛;港、台兩大儒俠典型,頓時互相輝映。

    康毅執導的《劍俠金縷衣》(上、下集,一九六三年)如同《八表雄風》般以武林浩劫為題,又恰似《劍神傳》般聚焦邪派少女為了愛情而背叛師門,棄暗投明,這種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不但跟司馬翎引進西方思潮、追求人性解放的作風和傾向有關,同時遙遙呼應了《奪魂旗》裡羅剎教教主改邪歸正、跟“北劍”之子蒲鏗共偕連理的人生選擇。石軒中放棄報仇和名利等沉重包袱,與“武林第一美人”朱玲一起退隱江湖,宛若《神鵰俠侶》的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境界。他倆毅然捨棄既定立場和重責大任,皆因巾幗紅粉,有女懷春,俠客佳人,兩情繾綣,觀眾豈能不為之動容。其實《倚天屠龍記》也有“

    妖女”改過遷善,奈何不為世俗所容,並以悲劇告終,可見司馬翎和金庸對於正邪結合的未來,預卜有別。無論如何,《劍神傳》的三男追一女與《劍俠金縷衣》的三女愛一男,差異不大,這些“情歸何處”式的多角戀套路,為仙鶴港聯影業公司出品的《碧血金釵》(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中更為複雜難測、細膩入微的男女關係寫下序章。



    註釋:

    ① 他曾經右手拍攝神怪武俠電影,左手製作清初武俠傳奇。這種組合式操作宛如“分散投資”,能收“降低風險”的作用。

    ② 康毅執導了《仙鶴神針新傳(下集)》(一九六三年)後,便跟羅斌分道揚鑣,專注發展港僑影業公司事務,接連攝製了多部武俠片。然而《倚天屠龍記》的副導蕭笙,那時成了康毅的御用編劇兼副導。

    ③ 本名吳思明,廣東汕頭人,文藝基礎深厚,一九四七年移居香港,一九五七年到台灣就讀大學,大二時以“吳樓居士”筆名撰寫處女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

    ④ 葉洪生、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〇〇五年八月十六日,第八十六頁。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五十)



13

鮮花
98

握手
71

雷人
14

路過
2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粉絲0 閱讀878 回復0

Ta的文章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