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理解與體驗》 作 者︰李歐納 · 科仁 譯 者:蘇文君 出 版 社:大家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美的十種意涵 關於“美是什麼”或“什麼是美”這類問題,人們很可能會聯想到藝術。要用合乎邏輯的嚴謹方式(即符合所有必要與必然條件),來清楚而準確地解釋“藝術”並非易事,若將上述句子中的“藝術”二字換為“美感”或“美學”一詞亦然。 曾接受過藝術家及建築師訓練的作者李歐納 · 科仁(Leonard Koren)認為,建構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美學景象很重要,如此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的大腦與世界怎麼交集。曾長居日本,他的代表作《侘寂Wabi-Sabi》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連日本人也說不太清的侘寂概念首度帶到歐美世界。這本《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理解與體驗》延續其崇尚且擅長的簡單質樸之風格與行文,他找出所有“美感”、“美學”的定義,並盡可能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寫下來,再搭配上一個個生活化的“美學”應用情景例子,如此,這個朦朧又豐富多樣的“美學”世界觀便浮上水面了。 追本溯源,“美學”(aesthetics)一詞出現至今不到三百年,詞彙源自希臘文aisthesis,指的是“感知或官能的知識”。歷史記錄上首次有人使用“美學”一詞是在一七三五年,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 · 鮑姆嘉登(Alexander Baumgarten)出版的碩士論文《詩的哲學默想錄》。他指出,“概念/想法”被視為邏輯的客體;而“接收到的事物(即情感與知覺)”則被視為感知科學,或是美學。若搜查字典、維基百科或百度百科,概括而言,“美學”被定義為一種哲學科學,主要和藝術與美相關…… 從〈詞彙的起源〉作出簡述後,接着便是這本書重心篇章〈十種定義〉,作者從日常對話、媒體、藝術設計和學術評論等人們實際使用此詞彙的領域中,整理歸納出了十個“美”的定義,亦可說是概念區隔,試圖以清楚的歸納分析與範例,來探討美的可能意涵,包括:外在、風格、品味、藝術的哲學、論點或詮釋、藝術的、美、美化、認知模式、語言。舉例來說,在“美學=語言”的定義中(美學等於一群製造、交易、鑑賞藝術或設計相關事物的人們,彼此使用且相互理解的“語言”),作者給出的生活化的“美學”應用情景例子是:“比起近年來創意圈裡其他的年輕人,這群藝術學院的學生十分擅長談論美學”;在“美學=事物的外在”的定義中(即事物表面的樣子),其例子更直接明瞭:“查理才不管美不美,他只想要一輛能跑的車子。” 這本書的圖文佈局,讓人彷如進入一座簡約精巧的小型美術館。當翻頁至每一個定義的頁面時,即走入作者設計的一個個小而深的展示室,每個獨立的展示室有着各自的內涵要展示,連接室與室之間的脈絡是統一的精簡風格,統合起來時則是一個名為“美學”的主題展覽。當參觀完首部分的展覽後,接下來的另一部分,作者邀請讀者參與一段他撰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美學在敘事中的用法〉。如果將一本書比作一部電影,那麼這部分便有點像製作特輯,其用心之處在於根據前後連貫的上下文來展現出這些詞彙(不盡相同概念下的“美學”)的使用方式,意圖解決看似空泛與意義混淆不清的問題。同時,亦讓讀者從中一窺這位跨領域文化人,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的作者的“美學”思路。 亞 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