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天空之後 出生於突尼西亞的阿瑙爾 · 伯拉罕,將阿拉伯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爵士樂融合出獨門風格,早已成一家之言,別無分號。現年六十七歲的伯拉罕,十歲已就讀突尼西亞國家音樂學院,師承大師Ali Sriti,專攻烏德琴(oud)。另外他廣泛聆聽地中海周邊國家音樂與爵士樂,並慢慢探索出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伯拉罕決定到巴黎尋求發展,當地多元化的音樂土壤無疑讓他如魚得水,及後他認識了第二個生涯最重要的音樂貴人曼弗雷德 · 艾歇爾,並加盟ECM,至今留下十多張珍貴的錄音作品。 新專輯《After the Last Sky》(最後的天空之後)以詩人Mahmoud Darwish的一句詩為標題,問道:“鳥兒應該飛到哪裡,在最後的天空之後?”伯拉罕引領一眾大師級樂人,通過烏德琴、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和低音提琴創造的音樂氛圍,探討這個形而上的問題及其在動盪時代中的廣泛共鳴。 在汲取阿拉伯音樂傳統模式的同時,伯拉罕始終努力與更廣闊的世界接觸,並從不同文化的許多源泉中汲取靈感。低音提琴手戴夫 · 霍蘭德和鋼琴家金格 · 貝茨跟伯拉罕已經是老搭檔了,這次還新加入大提琴手安亞 · 萊希納,這也是伯拉罕首次在他的團體音樂中包含大提琴。 《After the Last Sky》於去年五月在瑞士盧加諾的Auditorio Stelio Molo RSI錄製,由艾歇爾製作。專輯發行時,伯拉罕四重奏正展開歐洲巡演,現在回想多年前在上海欣賞他的現場演出,依然歷歷在目。 子 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