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衆藝館)扮演再扮演

扮演再扮演



    “第十二夜”指的是聖誕節的最後一天假期“主顯節”,在莎士比亞在世的年代,主顯節已經演變如狂歡節,人們狂歌豪飲扮裝出巡,推翻日常秩序、現出生活中抑制的慾望。《第十二夜》的情節似乎與這日子沒有直接關係,只是看看該劇的別名《隨心所欲》(What you will),即可看到莎翁寫劇本時想像的不是實際的節日,而是節日背後的精神世界。

    劇中人物之間階級、性別的跨界行為,都是不容易跨越的邊界。伯爵小姐戀上別人家的僕人,這個僕人卻是女扮男裝的。這位女扮男裝的家僕卻愛上了自己的男主人(公爵),這位公爵瘋狂追求伯爵小姐的同時,不知不覺對這個樣子比女孩更像女孩,其實是女扮男裝的家僕心存好感……這個多角關係已夠亂了,但試想那不允許的男女同台,女角均由男童扮演的莎劇時代,觀眾看到的都是扮演再扮演。

    在莫家豪的改編本中,性別錯置主要見諸一些男角由女演員飾演,男男情誼加倍曖昧。渴望獲得伯爵小姐垂青的官家(馬伏里奧)成了主角,上半場原是過於嚴謹,討厭享樂的“老古板”,下半場在他誤以為小姐給他寫了情書,便露出戀棧權勢,欺善怕惡的另一面。在莫的改編中,這個人物原來也是扮演再扮演,在最後的獨白中哭訴平日的他,只是為了迎合主流社會的目光而裝扮的。因為小姐的“愛”,令他露出另一張臉——雌雄同體的裝扮。

    他在悲傷中寄語在場各人“做自己”,頓成了全劇的重要註腳。總是語帶相關、偶而說破世情的小丑,在下半場被馬伏里奧搶了戲,除了服裝有別,卻未能展現小丑的動態與內在智慧。莎劇中的小丑往往呈現了劇作的世界觀,語諷當權者的不足,卻又一直容許徘徊於體制當中,既是劇作家戲劇想像,也連接了一種社會想像。

    (看《第十二夜》 · 二)



    踱    迢



37

鮮花
100

握手
36

雷人
87

路過
7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