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東望洋新街沿路的店我們都幾乎吃過了,為了配合她中午的放飯時間,我們擠在小小的店內,扒着麵條,我看看二人份的帳單,居然比氹仔還貴,讓我嚇了好大一跳。本來想要加罐裝汽水呢,唯有收手了。我想啊,到底這條窄窄的馬路,已經是小紅書知名的攝影景點。為了街道的擁擠與新葡京建築產生的對比效果,這邊成了從新葡京連帶過來的全澳最大型攝影現場。那個景點到底火紅甚麼啊?原來第一張圖出自《國家地理》雜誌,啊!還真的,想不起有多久沒追《國家地理》雜誌,或想不起有多久沒有追雜誌。 辦雜誌到了現在,已經是出版業界明確的“自殺式行為”。連圖書館訂購的雜誌數量都在下降,資訊有各種道途可走,不是非得依靠油墨不可。 可是雜誌作為一種載體,一種閱讀經驗,卻仍然有種紮實的感覺——以“殘存”仍然活着的雜誌來說。 高中時有老師跟我們聊過,如果你真的求知,好好讀完圖書館幾本雜誌就不錯了。當時他說的可能指《明報月刊》、《印刻文學》、《國家地理》、《聯合文學》……對高中生如我們來說,那幾本已經“有夠硬”,沒有哪本真能消化得完。我有姊妹是長年的《讀者文摘》粉,說真的,那本紙張薄得不行的小本,要啃完還真相當費精神。 後來,班中有一個性格特別的朋友聽了眼鏡一跌,哦,我看《 東Touch》的。他說他其實在看排版而不是內容。理所當然,聊到這些的時候,我們一起辦校內雜誌。 現在辦雜誌形同“自殺”啊。可是《明報周刊》卻如常地好看,或者說,越來越拳拳到肉。逆市的事總是有人咬着牙做。現在酺圖書館,看得完《就係香港》,我就覺得很飽足了。 www.dawncheong.com 店員丁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