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控 對日本人注重細節早有耳聞。當有機會親眼所見,還是為之震驚。 飛機降落在大阪關西機場,過往乘機經驗是人先到而行李在後,可是,抵達機場行李轉盤時,所有行李已整齊地擺放一起,等待旅客自行認領。初以為僅是本次航班而已,卻發現幾乎所有航班的行李都是如此,驚奇日本機場免客等待的細心。 入住酒店,發現房間內衛生間雖窄小,而設計卻非“乾濕分離”,而是“三室分離”:浴室、洗漱與廁所分開。如此,入住者洗臉、洗澡、上廁所,誰都不耽誤誰。廁所內,即使是電子馬桶,同樣準備了廁紙,且是雙份,一份使用,一份備用。而若在公共廁所如廁,按下電子裝置,自動發出流水聲,掩蓋排泄時的尷尬聲。 進入酒店餐廳時,每人獲發一個“食事中”餐牌。用餐時,將之放置在桌位上,如此,就可以避免座位為他人佔用的尷尬。餐畢,翻轉餐牌,以示用餐結束,方便其他客人使用座位。 過馬路,若紅燈,電聲裝置發出叮噹聲;轉綠燈,則發出布穀鳥聲。即使是盲人,也可以聽聲音辨別可否通行。 垃圾分類本不陌生,驚奇的是分類之細竟達十幾種,而非僅“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每個分類桶上畫有圖案,供丟垃圾者參考。一如其他城市,路邊或公眾場所設有自動販售機,少見的是,販售機內既備有常飲與冷飲,竟還有熱飲供顧客選擇。 路旁的樓房,每層室外玻璃上貼有紅色三角形標誌,原來是滅火救援窗標示,凡有標誌的窗戶是活動的,玻璃易碎,利於消防救援。同時,樓房的戶與戶之間陽台用易碎金屬板分隔,遇火災等緊急時,可踢破隔板,到鄰居家避難。 看起來,上述行為都是生活細節,並沒什麼值得誇耀的。可是,諺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又說“細節決定成敗”。面對一個如此“細節控”的鄰居,是很難不令人警醒的。 婁勝華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