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斯拉夫 · 尼金斯基 ![]() 多洛雷斯 ![]() 約瑟芬 · 貝克 為時尚添上一抹異彩 揭開時尚文化的表象,背後除了跟經濟能力和社會階級掛鈎,還涉及攝影師的美學修養和觸覺,由此觀之,二十世紀時尚攝影名家阿道夫 · 德 · 邁亞,無疑得天獨厚。在時尚攝影領域上,他勇創先河,透過相中主角的個人特質,配合為他們度身訂造的服飾、精心設計的造型,巧妙地為時尚品牌注入雌雄莫辨的藝術元素,大開一代風氣之先。 回顧德 · 邁亞的攝影作品,其超越時代的前衛作風,對當時的英美藝術界而言,無疑耳目一新。他官仔骨骨,舉止優雅,時而喜愛引人注目。一次,德 · 邁亞將頭髮染成藍色,連自己汽車的顏色也要跟着配襯,“姿整”程度可見一斑。對於攝影,德 · 邁亞當初不過是玩票性質,後來他接觸到當時在歐洲盛極一時的畫意攝影,從此用心鑽研,逐漸建立一套自己的攝影風格。在二十世紀著名英國攝影家、兩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得主塞西爾 · 比頓(Cecil Beaton)眼中,德 · 邁亞是“攝影界的德彪西”。在古典音樂世界中,德彪西是革新精神的象徵,他以創新的和聲、旋律與節奏,創造出充滿詩意、神秘空幻、朦朧飄逸的意境,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肖像攝影領域,德 · 邁亞的光影變奏,同樣有異曲同工之美:巧妙運用自然光,焦點相對柔和,從而營造出一種夢幻迷離的視覺效果,務求將相中人的美感發揮到極致,是這位畫意攝影大師的獨門秘方。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 · 邁亞迅即逃往美國,當地的《時尚》雜誌,對其獨一無二的攝影風格甚為欣賞,邀請他出任該雜誌史上首位時尚攝影師。德 · 邁亞成功透過攝影作媒介,將藝術和商業融合,有歷史學者甚至認為,他大膽破格的作風,定義了早期時尚攝影的藝術及文化意涵。不少社會名流和電影明星,皆慕德 · 邁亞之大名而來,當中包括英國貴族奧托琳 · 莫雷爾夫人(Lady Ottoline Morrell)、喜劇泰斗差利 · 卓別靈、美國百老匯明星瑪麗蓮 · 米勒(Marilyn Miller)等等。在芸芸眾星之中,尤其以波蘭裔俄羅斯舞蹈家瓦斯拉夫 · 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非裔法國藝人約瑟芬 · 貝克(Josephine Baker)和英國模特兒多洛雷斯(Dolores)最讓人印象深刻。 在德 · 邁亞出現之前,時尚雜誌上刊登的相片,幾乎清一色描繪上流社會的日常生活,內容不外乎是打扮雍容華貴的女士,出席各式晚宴派對;男士們則必然出現在網球場上互相較量、或策騎駿馬展現雄姿。對時尚有另類想法的德 · 邁亞,對這種男女刻板形象卻不以為然。一九一二年,德 · 邁亞為尼金斯基的芭蕾舞作品《牧神的午後》拍攝一系列精彩的舞蹈相片,成為他早期的代表作,從中可見其非主流的藝術品味。在《時尚》雜誌年代,德 · 邁亞和多洛雷斯合作無間,以自己一套雌雄同體的性别美學,細膩捕捉這位名模的雙性美感。在上世紀初的英美社會,同性戀等同道德敗壞,是當時的主流觀點。不過德 · 邁亞藝高人膽大,他透過《時尚》的平台,為自己的作品注入酷兒(Queer)的元素,試圖引領一股同性或跨性別文化的時尚潮流,足見其過人自信和膽識,更為時尚攝影的後來者,開闢了一條前無古人的創意大道。 (時尚攝影名家拜倫 · 阿道夫 · 德 · 邁亞 · 二之二) 杜 然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