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嫌執裁減少磨擦 新春假期結束後,迎來學界體育及本地體育多項賽事的最後大直路。多支勁旅、黑馬脫穎而出,對賽事的討論熱度增加,包括球證是否應該“避嫌”等問題,亦需留待體育界討論。 在體育運動賽事,球證及評判等無疑是重要一環。本澳各類項目裁判絕大部分都是兼職,在工餘、課餘時間在球賽或其他比賽中執裁,以不同的身份參與。本地籃球賽事日前相繼舉行女子公開組、男子公開組、男子高級組等聯賽的四強及決賽等,觀眾大增,親友團紛紛“現身”支持,但由於執裁的其中一位球證的身份,引起另類關注。 正如上述所言,本澳球證都是兼職參與,按道理只要球證本身不是比賽隊伍成員,便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曾是這兩支對賽球隊的成員。但若有直系親屬在陣或與執法球隊有“大、細隊成員”的關係,或應避嫌,以免瓜田李下、落人口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本澳有不少合資格、經驗豐富的籃球球證,相信籃總也能適切安排,避免類似情況發生,除對執裁球證自身造成影響,亦令外界質疑籃總的相關決定。 無論任何賽事,主辦方都是希望給予一個公平、公正及公開的比賽環境,讓大家以實力說話。面對全年繁重的比賽任務,相信籃總工作人員、球證組也是本着對籃球的熱愛參與,期望能改善不足,繼續為籃壇貢獻力量。 賈大廚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