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棚獅”的由來 前一陣子,求教於本澳一位武林前輩,由於他對獅藝有極高造詣,所以向他請教舞獅歷史和發展情況,並問到“舞棚獅”的由來。據他所說,這與粵劇戲班伶人在戲棚上舞獅有關,故稱為“舞棚獅”。循着這個思路,通過不同方法搜集資料和研究。 首先利用目前熱門的DeepSeek,提問何謂“舞棚獅”,經它深度思考,非常有條理、邏輯、系統的分析與答案很快就出現。它把“舞獅”和“棚”分拆進行分析和解答,指出可能是一種與舞獅相關的表演形式,而“棚”可能指的是搭建的臨時舞台或棚架,可能在這種結構上進行舞獅表演。可能是它的資料數據仍有不足,並未能給出“舞棚獅”最為詳細和深入的解釋,最後只好在自己多年搜集而成的資料庫中查找。 原來清代粵劇戲班有一個傳統,就是每逢華光誕(戲班供奉祖師爺的誕辰),都會隆重其事,預先在戲棚側修建一座綵棚,除了演戲奏樂之外,還必然舞獅用以增加熱鬧。所建綵棚的主要用途是安放供奉神像。祭祀之時,鼓樂奏起,由數名五軍虎(戲班中的武師)全身披掛,抬神像安置於棚內,班中子弟按輩份高低等級行禮後,開始在棚內舞獅,用以增加熱鬧和驅邪祈福。 上述戲班傳統,傳到坊間後,可能形成過往習慣把舞獅稱為“舞棚獅”的由來。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