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你選不選(一)





⬆➡《安妮》的滯銷引起討論

嬰兒也能參加兒童藝術節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你選不選(一)



    網上平台“ART騷共同體”連續兩年舉辦二〇二四我最推薦本地舞台劇網上票選,人人有權投票,志在多點關注,炒熱劇場氣氛,引來不少的討論。近來在另一平台“我不櫈:澳門劇場電影評論台”也有人投稿,說起《澳門日報》有“十大新聞選舉”,何不也自發搞個“十大表演藝術新聞選舉”,並抛磚引玉寫了十五件新聞。如果真的辦得成,至少也是對往年演藝事件的記錄和見證。當中有些新聞也互有關連,筆者整理一下,供大家剝花生時閒聊。

    “第一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首次舉辦” 及“百老匯親子音樂劇《安妮》票房滑鐵盧”:首屆國際兒童藝術節終於出現,是澳門文化藝術發展之福。當中節目琳琅滿目,表演藝術、百老匯音樂劇、展覽、電影放映、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營、大師班、工作坊及藝術嘉年華等等,搞足兩個月,交足功課。不過可能是主辦方錯計了暑期是家庭旅遊潮,加上派票文化重來及經濟不穩定等因素。原應是十分搶手的親子戲票都出現滯銷,當中的重頭戲音樂劇《安妮》,貴價票鮮有人問津,觀眾席冷冷清清。票房滯銷之事,驚動到立法會議員,在質詢大會上,說收到演藝學院的學生家長來信,指其女兒常收到免費演出票。而剛看完的《安妮》,場面十分冷清,似乎派票也乏人問津。呼籲當局做一些有意義、能夠吸引人買票的演出。

    “大型節目派票歪風狂吹”及“本地演出票房滯銷”:派票現象在二〇二三年開始,到二〇二四年越演越烈。不少有資金支持及有交流任務的內地藝團,把著名的優秀作品帶來澳門。原是澳門人之福,但未知是否來之過急,在宣傳上未夠着力,只得派票拉滿觀眾,演出後好寫報告交差。卻留下極具殺傷力的派票文化,令澳門不少藝團努力營造多年的真正售票市場,迅即塌房。有做本澳文化節目推廣的朋友說,就算她是行內最快接觸演藝消息的人,但有不少外地演出是來無蹤去無影,也不知是在哪處售票,被內地友人問到只能回應:“吓?有咩?”澳門有些圈內人甚至開起派票群組,騎騎笑等取免費票,卻不知笑聲正震裂堅守多年的城牆。派票文化令到原先有購票習慣者也採觀望態度,付不付錢買票並非關鍵,而是入場後發現人人手持免費票,不禁有了傻瓜才買票的挫折感。澳門的派票文化由來已久,政府和民間曾努力數十年才建成健康的票房市場,當中的堅持,可寫成“澳門派票血淚史”,另文再談。至於“本地演出票房滯銷”,原因更為複雜,除了受派票影響,也關乎作品的質素、三年疫情後養成的在家煲劇潮,甚至是北上消費的影響——有劇團發現,有別於過往周末票最好賣的情況,現在竟變成星期五及星期一的票相對易賣,可能便是證明。

    其他的新聞還有:藝穗節《造美之城》腰斬事件、二〇二五年文化資助大減、Seventeen演唱會擾民事件爭議、張藝謀2049開演、澳門戶外五萬人表演區建成、澳門藝團往內地及外地演出尋生機、多個澳門作品入選蛇口戲劇節、路環偶戲館面臨結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成立、節目審查尺度模糊不清、表演場地荒因回歸年而雪上加霜,下期再續。



    尼修斯



86

鮮花
85

握手
40

雷人
73

路過
5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