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大型活動拓會議市場 去年會展業共舉辦一千五百多項活動,幾乎追平一九年,今年繼續努力必可再下一城。行業規模快速收復,但展覽參會人數持續下降,拉動經濟的含金量亦失色,去年帶動非博彩收入近五十五億元,按年減少百分之八點二。今年外圍不確定因素增多,行業形勢會否出現新變化? 澳門會議市場是行業重要引擎,去年一千四百多項會議,急升逾三成,參會人數增長卻不足一成,使用面積僅微升不足兩個百分點,意味着增長集中來自小型會議。從四小時以上會議的參會人數、使用面積雙雙下滑,開會時間縮短等新趨勢,均見諸於協會組織會議及公司會議,與主辦方節約預算、本澳舉行會議成本趨升等原因兼具。對於希望借助商務旅客延長留澳,刺激本地消費的目標,帶來新挑戰。 值得可喜是,去年舉行獎勵活動倍翻至四十個,帶動一萬三千多人與會,會否成為未來爭取更多獎勵活動來澳的方向,值得業界進一步深耕。 由於外圍經濟形勢複雜,不同行業面對轉型變革的挑戰,對開拓市場的預算成本變得精準審慎,多少影響市場氣氛。但澳門獲評為亞洲最佳會議城市,備受行業肯定,當前的變化相信是暫時性,但以會展業作為經濟多元的一環,須要正視。 今年澳門將圍繞“東亞文化之都”開展系列活動,不僅拉動內部的交流研討,料將迎來海內外的互訪交流,對於會議市場是一利。同時,年底舉行的全運會必將掀動體育熱潮,推動體育發展到開拓上下游產業鏈等議題料將釋放。若能借助時機強化以會招商、以會促經濟的目標,可以強化會議市場的曝光率。 此外,受惠於國家擴大過境及免簽政策,將有越來越多國際商務旅客在大灣區探索機會、交流合作。澳門宜乘借東風,推動行業組織利用自身網絡優勢,主辦一加四產業為主題的商務會議,吸引國際商務旅客“一程多站”交流合作,擴大會議平台的力量。另外,針對經濟環境變化,適時檢視會展激勵措施,全方位給力發展市場。 春 耕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