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意心歸處是吾鄉



妙夢 (札幌JR站)

意心歸 (洞爺湖畔)

草地上的“意心歸” (安田侃雕刻美術館)

    意心歸處是吾鄉



    ——安田侃的雕刻



    “Take care of the material, listen to its voice…”(料理好材質,聆聽它的聲音)

    ——意大利藝術家珀瑞克萊 · 法齊尼(Pericle Fazzini)



    安田侃,世界著名雕刻大師,一九四五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東京藝術大學雕刻專業畢業。一九七○年,二十五歲的他赴意大利留學,在羅馬美術學院學習期間,跟隨名師珀瑞克萊 · 法齊尼學習雕刻。直至今日,他仍在意大利進行藝術創作,並在北部的彼得拉桑塔開設工作室。他的作品享譽世界,而在日本,安田侃更是藝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你去札幌JR站的西大廳,定會被他的白色大理石雕刻《妙夢》所吸引。這座雕刻如今早已成為札幌市民約會的地標。

    今夏,去北海道旅行,有幸見到很多安田侃的作品。旅日華人思椒與培錚夫婦在日本生活多年,他們為北海道之行安排了一些旅行社不會安排的行程。其中就有位於北海道美唄的安田侃雕刻美術館(ARTE PIAZZA,意大利語,意為“藝術廣場”)。

    洞爺湖畔的安田侃雕刻

    去美唄之前,我們在洞爺湖畔已經與安田侃之作相遇過。那是兩件雕刻作品:《意心歸》與《回生》。它們其實相距不遠,皆安靜地立於湖畔。《意心歸》(Ishinki)是安田侃的代表作,出現在不只一處。這件洞爺湖畔的《意心歸》安置於一九八七年,是為紀念一九七七年附近的有珠山火山噴發、和翌年因泥石流而遇難的三名死者而創作。

    安田侃的作品大多以大理石或銅為材質。在意大利學習並留在意大利進行藝術創作的安田侃,最愛用的材質便是意大利的大理石。他的工作室所在的彼得拉桑塔,正是以出產大理石聞名。《意心歸》便採用了來自意大利的這種材質,潔白的大理石被雕刻成流暢自然的不規則天然石形,略可被想像成大眾認知裡的心形。作品曲線優美自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身後的湖、湖中的島、遠處的山,以及瞬息萬變的天空,與這件雕刻形成既和諧又獨特的美好畫面。

    “意心歸”是安田侃杜撰的一個詞,概括來說就是“形求心,心求形”,可以理解為心與意的回歸。在這裡應該可以解讀成洞爺鎮上的人們克服苦難,小鎮得以重生、恢復活力。

    作者曾說,心(不是心臟)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心,他想以形來帶出。這座雕塑的形狀會根據觀看者的“心”而變化。當然,它並沒有真正改變。但是當你情緒高漲時,雕塑可能會顯得生機勃勃且十分動人;而當你情緒低落時,它可能會顯得死氣沉沉、一動不動。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心情,站在作品面前的觀者所看到的又會是不一樣的情景。

    作者也說,“意心歸”三個字所表達的細微感覺,只有那些以漢字為母語的人才能理解,翻譯成“Ishinki”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詮釋。如果用“Kokoro”,英文翻譯就是“Heart”(心),但這也不是作者想表達的;若視之為“靈魂”,則又會因各種文化區域宗教觀點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當然,重要的不是作品的標題,而是作品本身帶給觀者的感受。既然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安田侃覺得如果給作品起個名字,其實也是一種對自由感知的干擾。在洞爺湖畔,我們看到的作品標題也刻在了大理石上、埋於地下,只露出刻字的部分,而且這塊大理石“作品標題”離作品本身非常遙遠,至少要走上十幾二十步才能看見。

    另一件雕刻《回生》是洞爺湖雕刻公園最早的作品,為安田侃在療養院關閉期間,通過對患者的了解而得到靈感所創作,用的也是意大利的大理石。整體如一截屏風,但上部是流線形,讓那堵牆一般的屏風,釋出了一種柔軟與放鬆感。《回生》既有佛教輪迴再生之意,又包含了作者對重新注入生命力的期許。

    廢棄校園與山上的作品

    兩天後參觀美唄市的安田侃雕刻美術館,得以更多地了解安田侃其人其藝。美唄是安田侃的故鄉,他讀的小學在群山之下。因大批年輕人去了城市生活,當地人口凋零,經濟也不景氣,那所小學現在也已關閉。

    思椒介紹說,安田侃功成名就之後,將他的雕刻美術館安置在這所荒廢的小學以及學校後面群山之上,是一種對故鄉和母校的反哺,也多少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校園本身已經很大,我們先參觀了由小學體育館改建而成的展廳。說是改建,實則幾乎原汁原味,體育館完全保持舊貌,甚至保留了原來的牆身不是太潔淨的時光痕跡。展場的作品不多,留出很大的空間,給人一種空曠寂靜之感,兩邊幾乎落地的木質大型窗戶外,是綠色的山野與近處的草地,也可見到他的另幾件作品散落在草地上。拱頂的室內在白天不需太多燈光照明,窗戶的採光已基本夠了。牆上有兩張上一任天皇和皇后二〇〇三年七月來此參觀時的照片,鑲在小小的鏡框裡,掛在不起眼的入口側牆上,除此之外牆壁幾乎空無一物。

    我們在此看到白色大理石的《回生》、《天秘》、《無何有》,以及小型黑色大理石的《妙夢》與《天光散》。而青銅的《無何有》共有三件,在展廳最後,暗沉的長方形青銅上,有一些如人在掙扎時肢體留下的痕跡,與圓潤的《回生》之類作品剛好相反,沉重又激烈。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校園及學校後山上一片綠林中不斷出現的雕塑。這個野外雕刻公園與校園有七萬平方米的展覽場地,安置了青銅與大理石作品四十餘件,幾乎都是大型雕刻。《意心歸》這次以黑色大理石的形象,出現在最近行人路的草地上,更圓潤飽滿,如在故鄉大地上吸足了水分,滿血復活。

    札幌JR站豎立着的《妙夢》,在戶外又再出現:一個是白色大理石,但卻平躺在綠草地上,像是在長途旅行過後,因疲累而在草地上休息片刻;另一處是黑色大理石,如在車站一般豎立在綠色草地與山林的銜接處,遠遠望去精神抖擻、生機勃勃。校園近山處,有一組雕刻作品:大型大理石門跨過一條白色石籽鋪成的小溪,清澈的山泉潺潺從白色石籽上流過,那條泉水之路從小學校園一路延伸到了山下,這組作品名為《天聖》、《天沐》、《水之廣場》,像是藝術家在感恩哺育他的故鄉,力量之源。

    安田侃在某次接受採訪時曾說:“二〇〇七年在羅馬開作品展時,一位帶着兩個女兒同來的女士,向我打招呼並與我進行了交談。我曾在參觀一九七二年佛羅倫薩的雕刻家亨利 · 摩爾的作品展時深受感動。而這位女士說,她也參觀過那次展覽。後來,在人生遇到痛苦與悲哀時,當時作品展上所受到的感動成為了她的精神支持:‘而自己的女兒們在參觀你的作品展時所受到的感動,想必也會成為將來的一個回憶。’同樣,我希望Arte Piazza美唄也會留在參觀者的記憶中,使人感動並成為一種人生的激勵。為此,時至今日,我一直毫無妥協地把這裡的空間雕刻創作視為自己的畢生事業。”

    安田侃的雕刻作品在這片山林大地上不斷出現,每件作品都相距較遠,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山林綠野因這些雕刻被賦予了一種時間感,這是安田侃用大理石與青銅演繹出的音樂般的美。那種曲線的曲直圓潤,放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產生一種空間的和諧,一種類似禪意卻又不僅僅只是禪意、一種言說生命,又不僅僅只言說生命的綿長與堅韌。



    撰文:谷雨



    雕刻:安田侃



18

鮮花
43

握手
53

雷人
2

路過
1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