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改掉壞習慣



    改掉壞習慣



    養成好習慣不容易,改變習慣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幼兒有吸允手指的習慣,除了有衛生疑慮,更會影響皮膚,為了改變吸吮手指的習慣。有些父母會在幼兒手指上擦辣椒膏等刺激性的物,企圖讓幼兒吸允手時出現口腔辛辣的不舒服感覺,從而減少幼兒吸吮手指的行為。違反交通規則後會被罰款或停牌,老師公開訓斥學生的不當行為,讓某學生感到羞愧感,藉由這些負增強(懲罰)所帶來身體或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使得人們減少引起負增強的行為。相對地,若針對我們希望增加的行為給予獎勵,人們為了希望獲得讓身體或心理舒服的獎勵,也會願意增加某些行為。例如學生為了獲得老師的稱讚(正增強),而願意參與義務工作。然而,僅靠正增強及負增強兩個概念來改變習慣似乎不容易,重塑習慣還可以找一個替代性行為,以及善用自我對話。

    心理學家分析習慣性行為有三個要素,提醒訊號、慣性行為、獎酬。例如,每天起床(提醒訊號),我會刷牙(慣性行為),口腔感到舒服(獎酬)。改變行為,我們可以將慣性行為用其他行為替代。舉例來說,家人/朋友聚會冷場(提醒訊號),看手機(慣性行為),逃避尷尬的氣氛(獎酬)。現在我們嘗試用“問問題”替代看手機這個行為,當我們收到提醒訊號(感到冷場),就開始發問問題,例如問朋友的衣服在哪裡買?問朋友最近看甚麼電影?新的行為模式在稍加練習後就有機會產生了。之後,當家人/朋友聚會在感到冷場時(提醒訊號),發問問題(慣性行為),大家有了話題就避免尷尬(獎酬)。選擇替代行為的關鍵是用來替代的行為,要能有相似的獎酬,才能成功改變舊行為。

    更進一步,我們要通過自我對話為自己賦能:例如在與家人/朋友聚會的時候,我“選擇”跟親友聊天,所以“不看手機”,由於這是出於我的意願,我的選擇,這會讓我們感到有能量而且容易做到;相對地,如果自我的對話變成:我不應該看手機,我得專心溫習,我們就會感覺是被迫且不自願。這種被迫的感覺,令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別反感,甚至會激起反叛的心情,往往適得其反。

    各位讀者,如果你想要改變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習慣,例如過度使用手機,飲用太多咖啡,請你先想想有甚麼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模式,或是你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的事情。例如我希望學習新知識而非無意識地瀏覽社交平台上的廣告;我希望鍛鍊身體而非挑戰電玩遊戲過關等等。當我們思考自己想要甚麼生活,就能幫助你從自己不喜歡的行為,重新贏回生活的自主權。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39

鮮花
27

握手
78

雷人
68

路過
7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